第1篇、唐玄宗钟爱的四女星谁是飞歌霸主?
□知白守黑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此间,唐玄宗爱江山、爱音乐,更爱美人。人一富,就想淫,李隆基没有跳出这个怪圈,到了天宝年间,盛世的光环照晕了他,沉溺享乐成了他的生活追求,亲小人、远贤臣的治国方略使盛唐政局每况愈下,此时的他已不能称之为明皇,而成了一个只爱美女、爱音乐,就是不爱江山的混混皇帝。
然而,时局的变化并没有让唐玄宗失去作曲演奏家的光环,他吹横笛、击羯鼓、弹琵琶、谱曲子的水平依然让当时的娱乐圈高手望尘莫及。《旧唐书音乐》中专门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可见他对音乐的鉴赏水平绝不一般,他欣赏音乐听的是门道,而不是热闹。
俗话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爱妃武惠妃病死后,他失去精神的支柱,开始着手在生活领域寻找美女知音和红颜知已。对一个痴迷音乐的多才皇帝来说,唐玄宗闻歌识女人,把钟爱的标准定格在善歌舞、懂音律上,因为这是他的一生爱好和追求,他要用音乐填补一棵孤独的心。那么,在歌坛前所未有的繁荣、宫廷女星如云的大唐盛世,谁才是唐玄宗最钟爱的女歌星呢?
“善歌舞,通音律”的杨贵妃似乎是一号种子选手,因为她与唐玄宗志趣相同,音乐造诣相当,在唐玄宗面前倍宠有加,并且有白居易诗“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为证。然而,就她在盛唐娱乐圈中表现看,除了琵琶、跳舞、击磬是她的强项外,她的歌唱功底实属三流水平,史料中对她的三个强项有较为详实的记载,而对她的唱歌几乎没有细致的描述。她的歌声没有从玄宗嘴中得到一个好字评价,显然,在容貌和表演上,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是一流的,而在唱歌方面,她并不是唐玄宗最钟爱的人选。
与杨贵妃争宠而败的江采苹,能歌善舞,尤其跳舞和作诗是她的两个强项,她表演的《惊鸿舞》尤其出众。唐玄宗曾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由于这个女人喜爱梅花,玄宗就赐名“梅妃”。但她的歌舞和容貌与杨贵妃相比,稍逊风骚,体重也比杨胖妞的轻,杨玉环入宫后暗地排挤,梅妃很快就被冷落了。她是一个被女人封杀的女人,是一个被主人冷落的女星,况且她的歌唱水平并没有得到玄宗的宠爱,无法将其列入飞歌霸主之列。
这就不得不提到唐玄宗歌坛黄金级的镇山之宝念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元稹在《连昌宫词》也称道这个女人:“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还特别在《连昌宫词》后面符了一段注脚说明:每岁楼下杯醭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大呼于楼上:欲遗念奴唱歌,分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由此看出,念奴不仅长得好,而且是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倒像是唐玄宗正在寻找的哪棵星。
但从史料中得知,《开元天宝遗事》中“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是夸大其词的说法,唐玄宗始终没有敢把这个女人纳入宫中,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怕杨贵妃吃醋闹哄哄,只是有时岁幸汤泉或东巡洛阳时,作为一个随行的工作人员偷偷带上她,郁闷时消磨一些无聊的时光。况且,唐玄宗对她的评价是从容貌入手,显然吸引玄宗的首要条件是长得好,其次才是唱得好,可见,玄宗对念奴更多的是浅层的容貌之欢。
唐玄宗一生中对贴身的明星歌手评价最高的,莫过于钻石级的高手许和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许和子,又名子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系永新籍一乐师的女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被选人宫禁,以籍贯“永新”作为艺名,是盛唐国家歌舞团宜春院的高级女艺人。
唐朝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称赞其曰:“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为了证明所述是实,《乐府杂录》还专门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日赐大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宣华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宣。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喧嚷之中显身手,和子一歌静长安。许和子之所以能在喧闹之中稳住阵脚,靠的是千折百回的时代强音,靠的是婉转入云的歌唱功夫,其音色、音量、音域均达到了新的境界和水平。从这个历史了现场还可以看出,她不但得到了高手玄宗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平民百姓的充分认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赋诗赞美许和子:“莫向南山轻一曲,千金原是永新人。”历史公认,许和子的歌唱水平自韩娥、李延年以来的两千年间,无人能及。唐玄宗也是这样想的。
说许和子是唐玄宗最钟爱的霸主级女歌星,理由有三:一是评论最高。唐玄宗用“歌直千金”来评论这个女明星,是玄宗在盛唐歌坛上的最高评价,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二是敢于革新,她是一个善于改革创新的歌坛才女,协助玄宗对很多陈词滥调进行了改进,把唐代的歌唱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三是她的生活记录最为单纯,与唐玄宗没有绯闻,是靠自身的硬功夫打天下的。四是古今公认,群众公信度高。
如果把唐玄宗贴身的四大女歌星来一个排行傍,应该是:许和子名列第一,念奴第二,杨贵妃第三,传说中的梅妃只能是正数第四、倒数第一了。但不管怎么排,她们只不过是玄宗身边的一个玩偶,她们没有三八节,没有自由决定命运的权力,与当代女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第2篇、"贱妾"西施何能作祸基?范蠡也是个"腐败"分子
西施的结局本来是明确的。《墨子》开头就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就是“沉”。按一般说法,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应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逸篇对应,这逸篇在《吴越春秋》10卷之外,见于明朝杨慎的《丹铅录》,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也就是装伍子胥尸体的那种皮囊。《东周列国志》中沉西施是越夫人所为,说勾践班师,带回西施,越夫人让手下偷偷引出,绑大石沉江中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因此发挥,说范蠡指使沉了西施。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荆公议论”,批评王安石“贱妾何能作祸基”的说法,感慨“范蠡霸越之后,脱履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然犹挟西施以行,蠡非悦其色也,盖惧其复以蛊吴者而蛊越,则越不可保矣。于是挟之以行,以绝越之祸基,是蠡虽去越未尝忘越也”。
西施究竟如何媚人?《庄子·天运》中已有“东施效颦”故事,说西施是“病心而颦其里”。蹙额为“颦”,是以忧郁撩人。庄子大约比墨子晚出生100年。
唐以前,十六国时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卷三有一条,说西施、郑旦送到吴国,“吴处于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椒”是花椒,“椒花坠红”之后才成为后妃居所的代称。《拾遗记》此条说,两人当轩而坐,理镜靓妆于珠幌内,偷窥者莫不“动心惊魄”,吴王也因此妖惑忘政,等越兵入国才抱二女逃进后花园。“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值得注意的是,此条还记范蠡在越国时日进千金,“家童闲算术者万人,收四海难得之货盈积于越都,以为器”。铜铁之类堆积如山,或藏井中,称为“宝井”:奇容丽色溢闺房,称为“游宫”。也是个腐败分子。
南朝梁任的《述异记》记夫差当年与西施在一起情景为:吴王三年筑姑苏台,围墙绵延五里,宫妓千人。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造千石酒缸。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
夫差死后与范蠡相携归湖,是西施最具诗意的一个结局。此结局最早出现于《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到元代,剧作家赵明道将它编成完整故事。遗憾《全元戏剧》中只收到他《陶朱公范蠡归湖》的最后一折残本,结尾范蠡唱:“西施,你如今岁数有,灭尽风流。人老花羞,叶落归秋。往常吃衣食在裙带头,今日你分破俺帝王忧。我可甚为国愁?失泼水再难收。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
按《吴越春秋》说法,西施与郑旦确实是范蠡送到吴国的。那么是不是他发现的呢?《吴越春秋》中说,“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这“相者”肯定不是指范蠡。范蠡送西施,在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中有趣记录是,嘉兴县南100里有“语儿亭”,当年勾践令范蠡献西施,两人在路上“潜通三年”,生有一子,到此亭子已一岁。后人驳这荒谬说法,说《吴越春秋》中教习西施、郑旦用3年,如路上再走3年,岂不是6年之久?我读《越绝书》,其中说越夫人随勾践入吴时,曾在“女阳亭”生下一女,勾践灭吴后,改此地为“语儿乡”。两者好像有些联系。
第3篇、史上最狠!把皇帝挤兑的离家出走的极品女人
说起隋文帝的老婆独孤氏,在历史上绝对是个特殊的女性。说她特殊,不仅因为她的显赫身世、她的才干,以及她的美貌,还因为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女权主义者,是一个一夫一妻制的忠实捍卫者。她能让老公隋文帝一辈子服服帖帖,一生只娶她一个,单论这手段,这功夫,在路卫兵看来,就不是寻常之人所能做到的。
独孤氏超强的驯夫三法:
在古代,皇帝找女人,那不跟女人生孩子一样正常?要往大了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那都是为了保证龙脉的延续,不叫作风问题。就是普通人家,家境好点的,也要娶个三妻四妾,就是那社会。要是谁家的闺女嫁入了皇宫,那是祖坟冒青烟的事。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是男权社会,女人毕竟是处在从属地位,即便入住皇宫,当了皇后,你也还得听皇上的。现在男女平等,女人拽了。而在过去,离个婚就是休书一封,丈夫兼任法官,甚至不用取证调查,全凭大脑沟回的闪现。皇帝那就更不得了了,弃如敝履,搞不好还要杀头。因为可供选择的女人太多了,喜欢你,也不见得十天半月见一面,不行的直接打入冷宫(冷宫这名字起的好,没了夫妻恩爱,没了爱情滋养,自然暖和不起来)。你想这女人要是被皇帝宠幸一回,那还不得紧巴结?
可偏偏独孤氏这个女人和别人不一样,他把皇帝管的服服帖帖,做法也绝,而且各个方面考虑的头头是道,搁现在,绝对是个管理型的女强人。
第4篇、极度奢侈淫乱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选自:《历史不忍细看》河南文艺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中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可是这场曾经叱咤风云的运动从洪秀全率众起事开始,到占领南京建立“天朝”政权,仅仅只维持了11年的时间就覆灭了。这引起后人无尽的深思,其中的教训实在太多,而最根本的教训,只有两个字:腐败。
“朕睡紧都做得王,坐得江山”
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人物就丧失了进取心,实行无为而治。他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一说饥饿病死),11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有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都在他的太阳城金龙殿坐享荣华,其帝王生活的威仪和气派,是相当排场的。
据一位对太平天国并无敌意的英国翻译兼代理宁波领事富礼赐在其所著的《天京游记》中记录天王府的情景,提到有一次他在王宫前调查时,忽然间声音杂起,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原来是天王进膳的时间。直至膳毕,这些声音才停止。此时:“圣门半开,好些软弱可怜的女子或进或出,各提盘碗筷子及其他用品,以侍候御膳用。各种物品大都是金制的。”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纽。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行。
天王的后宫,妇女的牢笼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杨秀清曾在答复美国人的一份外事文书中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则有准确的数字:金田起义后不久15人,一年后至永安,据突围时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后来有所减少,到1864年天京沦陷,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在口供中说:“我现年十六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八十八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九岁时就给我四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了。
洪秀全还为他的后妃规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都要严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头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均引自《天父诗》)
在《天父诗》里看不到洪秀全在初创拜上帝教时所倡导的“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只有对妇女的绝对权威和压制。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太平军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其实当时根本没有一国来朝,而大兴土木则立即就开始了。
天王府的建设,从太平军进城后第二个月开始。王府是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建十里,四周有三丈高的黄墙环绕的宫殿群。宫墙外面掘有一道深宽各二丈的御沟,沟上有三孔石桥,称五龙桥,供行人进出往来。过桥迎面第一道大门为天朝门,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天王御笔手书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
进了天朝门,到第二道门即圣天门,门旁置两面大鼓和两座琉璃瓦的吹鼓亭,每天24小时鼓声不断,琴音袅袅,乐曲悠扬。过圣天门即进入宫殿区,迎面有一座牌坊,东西两排数十间朝房,正面是天王坐朝的金龙殿。在大殿后面,是一条长长的穿堂,又有七八进,到末层第九进是一座三层高楼,顶层四面绕栏,栏内长窗,登楼可以眺望到数十里远。这种重殿叠宇的建设,是按照洪秀全自己设计的九重天庭来建造的。王府内还建有东花园、西花园、后林苑,园中水池内有石舫,池畔又建有五层高楼,也可以登高远眺。
据史料记载,这座宫殿的装饰“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庭柱用朱漆蟠龙,鸱吻用鎏金,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盾鼻随闻录》卷五)
天王府的第一期工程,半年即建成,可惜被大火烧毁了一部分。于次年正月,又开始了第二期工程。两期工程所用的砖石木料都是从明故宫、庙宇、民房拆取搬来的,建筑工人主要是征用没有随军的妇女、老人,工匠则是奉天王的诏命从安徽、湖北招募来的且都是无偿劳动。
第三期的天王府工程,计划扩建到周围二十里。
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天京诸王豪贵也上下争奢赛富,竞相大搞华丽排场。如舆马定制,从基层管辖25人的“两司马”乘4人抬黑轿开始,层层加多。东王杨秀清每次出行要乘48人抬的大黄轿,夏日则为轿下设玻璃注水养金鱼的水轿,每次出行时前后仪仗数里,像赛会一般。而天王洪秀全从不出宫门,宫内有美女牵挽的金车,宫外常备64人抬龙凤黄舆。为了适应豪华的铺张,宫内专设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奢侈已极。
太平军从武汉到南京,缴获战利品及没收天京工商业财物,以及驱赶居民男女分居后接收居民家中钱财不计其数。为了管理使用这些金银财宝,天朝设立专管铸印和制造金银器皿的典金官、专管雕琢玉器的典玉局、专管制造冠帽的典角帽、制造靴鞋的典金靴等。如为天王制造24只金碗和配套的金筷子,“长近尺,浴盆亦以金”。(《金陵省难纪略》)连净桶、夜壶都俱以金造。
天朝官员在穿戴装饰上更是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奢侈已极,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而天王洪秀全的金纽扣和八斤重的金冠,更是无价之宝。
除了供天王如此挥霍之外,还有讲求排场的朝内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王亲国戚和洪秀全起事时的功勋兄弟,此时都是些冗员闲差,坐享荣华,很快就把库中掠夺来的金山银海挖空吸干了。
据潜伏在天京北王府典舆衙内当书手的著名间谍张继庚,1853年9月向清军统帅向荣投送的第一封情报中讲到太平天国的库存金银情况时说:“伪圣库初破城时运存一千八百余万两,此时只有八百余万两。”两个月后投送的第六封情报又说:“伪圣库前九月禀报时尚存八百余万两,现只存百余万两不足,不知其用何以如是浪费?”(《太平天国》Ⅳ761,774页)
王爷遍地走,国戚乱朝纲
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发生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以下官员共2万余人死在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刀下。原来传说有天王密诏杀杨的说法,但洪秀全始终否认,所传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王密诏迄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因而近人一般认为是韦昌辉矫诏。无论如何,这是腐败导致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太平天国前期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这五王为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战死的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杀了的东王杨秀清,随后又被天王洪秀全捕杀的北王韦昌辉,还有天京事变后仅存的翼王石达开。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朝辅政,受到满朝文武臣民的拥护。可是此时洪家兄弟在东王死后急于封王,先由天王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愤然领兵出走,发誓不再回来。
石达开出走后,在满朝文武臣民的抗议声中,洪秀全不得不把两个王兄的爵位革掉,以谢天下,但还是未能把石达开及其率领的几十万精兵召回天京,从而丧失了一次振兴天国的机会。
太平军经过天京事变,损失了几万名精华骨干,加上翼王石达开分裂出走,带走了几十万精兵,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形势岌岌可危。此时,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四路围攻安庆,扬言年内攻破天京,活捉洪秀全。幸由新起的青年猛将陈玉成在安徽重振军威,与李秀成及捻军合力向敌人反攻,于1858年11月15日在三河大战中,一举歼灭了湘军主力李续宾部6000余人。后又乘胜追击,不战而解安庆之围,保卫了天京上游的门户。陈玉成又回师皖北,大破清军于庐州,活捉了清朝安徽巡抚李孟群,这才把天京事变后两年来十分危急的局势扭转并稳定下来。
洪秀全鉴于兄弟封王引起的风波,宣布天朝永远不再封王,在原来的侯爵之上,增设豫、燕、福、安、义,共六等爵位,封陈玉成为成天豫,封李秀成为合天侯。同时恢复前期的五军主将制,以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杨辅清为中军主将,韦俊为右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而以陈玉成为“又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统率全军。这些新的爵位的制订及封号,大体上反映了天京事变后,各路太平军的隶属关系和按照军事才能而形成的指挥系统,上下悦服,太平天国又一次出现了乱后重建的中兴景象。
可是三河大捷后仅五个月和庐州大捷后仅一个月,洪秀全又看中并重用刚从香港回来的族弟洪仁。这种做法,受到全军上下的指斥,人们尤其为陈玉成所受到的压制抱不平。这一用人唯亲、无功受封的事件,大大挫伤了将士们的心,不但把皖北大捷以后天国又一次兴旺复兴的良机丧失,而且直接摇撼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太平天国军事基础。
毫无功劳的王弟洪仁虽也再三恳辞,不料洪秀全在失掉了杨秀清的制约以后,一意孤行地维护其家天下的权威,自食其不再封王的誓言,居然把洪仁封王。为了平息不满,又将陈玉成等封王。
可是封了陈玉成,却又引起新的连锁反应。陈玉成由于功劳巨大,原来以封爵中的第二等豫爵提任又正掌率是得人心的,现在突然越阶四级封王,自然又有其他有功的战将攀比。首先是驻在浦口防守天京北大门的后军主将李秀成,与他原来的部将已经叛变投敌的李昭寿秘密通信,被人发现后报到天朝。天王洪秀全闻报大惊,不知所措,一面下令封江防变,一面亲书“万古忠义”的手诏把李秀成封为忠王。接着封中军主将杨辅清为辅王,左军主将李世贤为侍王,剩下右军主将韦俊因系韦昌辉之弟而受封较晚,在安徽池州率部数万人叛变投敌。
尤其是被封的大大小小洪家王,成为天京一霸。例如当了“京内又正总鉴”的信王洪仁发、“御林兵马哥”勇王洪仁达为首的洪氏家族诸王,总揽朝政,横行天京。他们借出售“洪氏票”掌管城门进出,连忠王李秀成有一次出城调兵也得拿出10万两银子的买路钱才得出城。又如在天京尚未陷入最后一次重围前,朝中有人建议提前购运粮食回京储备,以备战时之需。但由于进出城门的“洪氏票”价格昂贵,运粮回来后须缴纳重税,运粮无利可图,贩运粮食的人不肯再去购粮,以致后来天京被围后果然出现粮荒。洪秀全号召军民吃草,美其名曰“甜露”。他本人就是因吃草生病,无药医治而死的(有记载是服毒自尽)。
由于洪秀全对无功的王兄王弟滥封王爵,一时间封王之风迅速蔓延开来,几个王兄更是仗势卖官鬻爵,随便滥封。后来,实在没有爵位可封了,就在“王”字头上加一“斜”字,造成新字“”,为六等王,最后总共封了2700多个王。
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盈街塞巷。按太平天国礼制规定,低至最底层管辖25个人的十六级小官“两司马”出门时可乘四人抬的黑轿,上面领兵的将领王侯等人,其威风更不用说了。至今浙江还流传侍王李世贤出门坐54人抬的龙凤黄轿,轿上可以召集部下开会。王爷轿舆所到之处,小官和军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要就地低首下跪迎送。如果不小心冲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重则斩首。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于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等达二三十种。田赋则由天朝初时制定的每亩一斗七升五合,两年中即增加到每亩七斗。
地皮刮下来,都进了大小王爷和地方官的腰包,于是盛行在天京的大兴土木、讲求排场的奢侈风气又刮到了苏、浙新占区,许多王府官舍纷纷兴建起来。现在仍保留下来的壮丽宏大的浙江金华侍王府、江苏苏州忠王府,都是在战火纷飞的两三年时间兴建起来的。尤其是苏州忠王府宫殿、住宅、园林三部分,连后来的新主人李鸿章也为之惊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转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38)这座建筑从1860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开始,到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匠作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劫余灰录》)
李秀成自称他拥有百万雄兵,所以财大气粗,除了苏州的这座“园亭花木,无一不精”的王府以外,在天京另建有一所更加恢弘巍峨的王府,有意无意地与大权旁落的天王比富争荣。他毫不隐讳地向1861年访问天京的英国翻译富礼赐自夸他的新王府的壮丽。富礼赐在其《天京游记》中说:“忠王又自夸彼之新邸,除天王宫外,为太平天国中之最佳最美的建筑物。”
富礼赐在忠王的旧王府住过,由忠王的兄弟亲自接待,他在书中写下了在忠王府的见闻:“筷子、叉、匙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
“他(指王弟)把忠王所藏的许多珍奇的东西给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精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长大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银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
由此可知,有人说拥有百万雄兵的李秀成同时也拥有百万家财是可能的。
为了敛财致富,新封诸王一个个拥兵自重。当陈玉成为保卫天京上游门户安庆而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拥有百万大军的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一心经营其苏浙领地,始终未发一兵一卒前往皖北助战,坐视安庆和庐州相继失守、陈玉成牺牲而不顾。直到庐州失守后17天,天京再一次陷入湘军重围的时候,李秀成才看到大局动摇的危险性,组织十三王率领60万大军,救援天京。但因诸王各怀私念而消极畏战,对阵46天,竟未把饥病交加的2万湘军打退,借口缺寒衣而各自散去。直到天京沦陷为止,再也没有哪个王来解围了。
这些王爷们各回自己的安乐窝,享受荣华富贵,小王不听中王,中王不听大王,最后纷纷叛变。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苏州,也被其叛变投敌的心腹部属四王完整地奉送给李鸿章了。李秀成从占领苏州到苏州失守,仅三年半时间,他拥有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冰消瓦解了。腐败毒菌吞噬了李秀成的百万大军。李秀成在苏州失守以后,率数百亲随狼狈逃回天京,而天京也在半年后失守。天京失守时,李秀成保护幼天王突围出城以后,与大队离散,孤身逃到方山,解下缠在腰上的百宝囊休息时被人发现,宝囊被人哄抢,他也被捉住送到清营,成了阶下囚。他在天京的两座新旧王府被抢后都被大火夷为平地,与天王府一样只落得一片废墟,任凭野鸽飞来飞去了。太平天国的早衰早亡,撇开政策上和军事战略上失误这些原因不说,单从农村进入城市之后,挡不住贪图享受和腐败之风的诱惑,而且上行下效,愈演愈烈,终于导致百万大军转瞬间冰消瓦解。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深思。
第5篇、乡里有个"府" 蹊跷有来由
1111明光北面有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庄子不大可名子却很响亮,叫"赵府"。乡里有个"府"真是蹊跷。自古故事多蹊跷,这赵府的来历就是一段蹊跷故事。
1111话说朱元璋在抹山二郎庙出生时,天放红光,云生五彩,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各村各庄。就在离二郎庙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村子,村上有个大户人家姓赵,村名也就叫赵郢。赵姓中有个年长位尊的老者,人称赵爷,赵爷家境殷实,乐善好施,他听说二郎庙来了户讨饭人家,便叫自己的老伴和儿女们经常送些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个受人滴水之恩誓当涌泉相报的人,对赵爷的扶贫救急之举甚是感激,但当时家贫如洗无以为报,便让朱元璋认赵爷夫妇做义父义母。在朱元璋记事后,陈氏不断讲起赵爷恩德,要朱元璋牢记心中。
当时,元朝末年,昏君无道,平民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时间不长陈氏母子离开了二郎庙,继续以讨饭度日。
1111转眼间元朝灭亡,建立明朝。忽然,有一天有快马飞驰赵郢,送来一道皇帝诏书,召赵家派人进京面圣。赵家上下几十口做梦也想不到会有皇帝诏见,不知是凶是吉,又不敢不去,便火速召集家族中人商议。最后商定派赵爷的三儿子赵三随差人进京面见圣上。
1111赵三为人憨厚老实,算是赵家出过门见过世面的人。可赵三毕竟心中没底,一路上心里像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111进了京城(今南京)入了宫,赵三被安排住下,等待皇上召见。在宫中赵三找太监、宫仆打听,知道当朝皇帝就是当年出生在抹山二郎庙的朱元璋,这才定了神,心中不慌了。
1111这日,朱元璋得闲,传旨召见赵三。赵三被带上皇殿,叩拜礼毕,叙了一会儿旧。朱元璋问赵三:"要做个几品官?"赵三原以为皇上要赏个千斤万两黄金白银,没想到要他做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又想到就凭我爹是皇上的义父,要个官总要比县官大才是,但是高了又怕皇上说他太贪,干脆经七品县太爷高三品就行了。于是,赵三狠狠心说:"万岁在上,小人要做个十品官。"满朝文武大臣听他这么一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多嘴。朱元璋内心发笑,哪有什么十品官呢?此人莫非没有做官的命?但又一想抹山地处偏僻,山民渔夫有几个能知道官场品位呢?便说:"赵三,你看那边挂着的是官服,任你选一件,选中几品官服就封你几品官。"赵三看着那些官服上的图案大都是龙呀、蟒呀的,他自小就听说过皇帝大臣才穿龙袍蟒服,他哪里敢要。赵三一边想,一边看,最后取下一件没绣龙蟒图的紫红色长袍。朱元璋一看他选的是件元外袍,暗暗叹道:"此人太善,不做官也好。"随即降旨划给赵家一马之地算是报答当年接济之恩。并派内侍随赵三返回给赵家划地。
1111这赵三不知一马之地是多少,差人指点他说:"你骑马一扬鞭马奔驰所经之地就都划给你家。"于是赵三选了一匹好马,出门后扬鞭向马屁股上重重一鞭,那马扬起四蹄飞驰而去。赵三因在高兴之中一时大意,没留意马跑的方向。飞马一路向西,没跑多远一条池河挡住了马儿的去路,马儿在河边停了下来,差人只好把赵郢至池河边这一带的土地划给了赵家,打上地界后返京复命。
1111因赵爷是当今皇上的义父,县官、州官自然对赵家十分敬重。赵家有了钱重新盖了更大的豪宅。那赵三常对围着他的人吹,说他原想要个比县太爷大三品的官,应该是个府官,没想到把品数说错了。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就把个赵郢改称"赵府"了。赵家豪宅盖好后,县太爷为讨好赵家又亲自将写有"赵府"的一块门匾送到赵家。从此"赵府"这个蹊跷的乡中之"府"也就被一代代叫开了。
第6篇、贾南风:丑人多做怪
贾南风。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其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其貌不扬,生性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善于钻营,精于权术,性多妒忌,并生性淫荡,秽乱春宫。惠帝黯弱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她暴戾而专制,废黜太子,挑起了“八王之乱”,使西晋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后在战乱中被废并被杀。大一统的中国,从此陷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恐龙守则”上说:一个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漂亮;如果不漂亮,就要有气质;如果没有气质,就要很可爱;如果不可爱,就要很温柔;如果不温柔,那就要年轻;如果不年轻了,那么——有可能当上皇后,如果你是贾南风的话。
在任何一个新政权中,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靠才干取得尊荣。不过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比如皇帝司马炎,他皇宫中的姬妾多达一万余人,以致使他每天发愁,不知道到谁那里睡觉才好,就乘坐羊车,任凭羊停在何处,他就在哪里过夜。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了一个白痴的嫡子司马衷,而且是合法皇室继承人。听见青蛙叫声,他问:“它们为什么叫?为公?为私?”听见有人饿死,他大惊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连老爸司马炎也想废了他,便出了份试卷给儿子。太子身边的一群侍从官员代为答题,时任太子妃的贾南风一看就摇头:“不行。答得这么好,皇上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她找了几个呆头呆脑的太监代为答题,让司马衷笔录。晋武帝一看:嗯,儿子是笨,不过,有常识,头脑正常。就安心地死去了,这个白痴就做了皇帝。
这一次,是贾南风的小试锋芒。贾南风生得粗、短、黑,面貌奇丑,眉后有疣痣,而且性格暴躁,妒忌心重,残酷冷血,根本不宜做太子妃。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把人家捅死了。
贾南风当了皇后,她给自己的封号是“美艳绝伦学富五车秀外慧中大圣皇后”,简称“美智皇后”。谁若敢不这么称呼,她的手轻轻在脖子上做个手势,那个不肯昧良心的人头就落地啦。所以开始的时候,贾南风走到哪里,后面总有一队精于业务的刽子手跟着待命,因为有需求,一时间刽子手就成了热门行当;后来,骨头硬的、说话真诚的官员嫔妃都杀得七七八八了,这个刽子手队就遣散了,咸阳的失业率马上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白痴皇帝对贾南风怕得要死,也不敢和别的妃子有染;贾南风就不同了。她不仅和太医公开偷情,还派人去宫外物色猎物,看到英俊少年就连哄带骗,蒙上眼睛打个包裹寄到皇后房间里。后生看到雕梁画栋,丝缎绫罗,只当自己来到天堂;然后,一个中年丑妇出场了……这些不知情的小伙子在仙宫里欲仙欲死,几天之后,又蒙上眼睛,装进包裹,特快专递邮寄到刑场,上面写着寄件人对邮件的处理方案是:“即刻问斩。”所以,那些年轻人刚刚从包裹里钻出来,那边就刀起刀落,他们眼睛睁开来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自己已经没有头颅的身躯,迷迷糊糊就上了真正的天堂。——例外也有,有个小吏一夜暴富,华服美食,奢靡无比,被当盗贼抓起来了,经过审讯,这个小官吏才知道他夜夜承欢的原来就是皇后,官员也就把他放了。
平心而论,上帝给她关了一扇门,又给她开了一扇窗。贾南风尽管有千般丑恶、万般无耻,她还是有一项能耐能在宫里立住脚,而且把手伸很长,就是权术。史书说她“妒忌多权诈”。看来,权力不仅是男人的春药,也是女人的。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先杀死杨骏,诛其亲族数千人;又杀死司马亮及其党羽;最后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反手除掉年仅21岁的楚王。贾南风从妹妹那儿抱来一个男孩,冒充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太子。一路杀将过来,也把她的欲望挑逗得愈加斗志昂扬。
不在玩弄权术的时候,便是在玩弄男人。杜拉斯说:“如果我不是作家,我会是妓女。”我猜,贾南风想说的是:“如果我不是皇后,我会是妓女。”而这两者,她都胜任。
第7篇、中国古代十大痴情帝王
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知。阿宏的养母(就是那个淫荡的冯太后)在世的时候,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小姐,于是把她娶到宫里。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小姐,没隔多久,就以冯小姐得病为由,把小姐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阿宏斗不过太后,就忍了下来。三年之后,冯太后去世了,阿宏立即把冯小姐接进宫内。可冯小姐爱的不是阿宏,回宫后竟然把自己的妹妹逼走,还毒死了另一个嫔妃高美人,并把她的孩子抢来当继子。阿宏太爱冯小姐了,忍受了她所作的一切。后来,阿宏为了事业,出宫打仗去了,冯小姐趁机和她的心上人私通,还要把阿宏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公主忍无可忍,就跑到前线告密了。冯小姐知道丑事暴露了,于是一不做而不休,又策划谋杀阿宏,可是又暴露了。阿宏还是爱冯小姐,又忍受了这一切,没有杀她。但阿宏的心已经碎了,终于在33岁那年郁郁而终,在临死前下遗诏,要冯小姐随他到天堂见面,死也要一起死。这样的男人可谓千古第一痴情子,不管他所爱的人对他如何残酷,他还是爱着她,就死也要在一起。
2明孝宗朱佑樘
弘光皇帝的后宫只有皇后张氏一人,恩爱如民间夫妇。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面对无尽的诱惑,它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的妻子,难能可贵,其实爱情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而放在高贵处的平淡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平淡了。
3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垓下歌》使这位杀人如麻的屠夫多了一些柔情,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同富贵,共生死,确实很感人,比梁祝的故事凄美多了。
4北齐后主高纬
高纬本是好色之徒,无能之辈,但认识了马小怜之后就再也离不开她了,就是上朝时也把她抱在怀里。周朝进攻齐国时,高维竟说,只要马小怜无恙,战败又如何?被虏后唯一个请求就是“乞还马小怜”。高维用情之深,深受马小怜感动,以后虽然换了两个丈夫,都对他奇宠无比,但还是想着高维,一天弹琴时弦断了,于是作诗一首:"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杀。古时,纣王宠妲己,舍弃了江山,他爱的不是妲己本人,而是妲己色相。高维不同,为情所迷,虽然不宜提倡,但就爱情而言,他绝对算的上痴情子。
5汉宣帝刘询
刘询本是没落的皇族后裔,因为皇室空虚,被大将军霍光接入宫中即位。刘询继位后仍思民间妻子许平君,不畏强权,拒立霍光的女儿为后,把妻子接到宫中封为皇后。后来,霍光毒死许平君,刘询悲愤交集,发誓报酬。霍光死后,刘询一步一步削弱霍家势力 ,最后没了霍氏满门。刘询的爱情故事带有悲剧色彩,让我们学习了,什么才叫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这样同富贵,共贫贱的爱情,才叫真正的爱情。
6夏大禹
30岁的大禹娶女娇后,离家十几年外出治水。十几年来大禹一直思念着女娇,忍受着寂寞不曾再娶,其实统揽大权的大禹再娶几个妻子又有何难?舜不是也有两个老婆吗?可大禹只钟情女娇一人。一日,手下献来加饭酒,饮后顿觉就能乱性,于是下令不准滥饮,可见大禹对女娇是何等的忠心。他爱情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7光武帝刘秀
刘秀没即位前曾说:“作官当作执金晤,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如愿以偿。刘秀即位后,欲封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为了帮助刘秀巩固皇位,让刘秀封功臣的妹妹郭氏为后了。后来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此时的阴丽华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这就是流行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与你慢慢变老。刘秀的后宫甚少,孩子基本上都是阴丽华和郭妃所生,作为皇帝
刘秀也算是个痴情皇帝了。
8清世祖福临
顺治帝是否出家还是个谜,但他宠爱贵妃董鄂氏还是有记载的,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万念俱空,出家为僧,就算没出家,他的死也是因董鄂妃的死有关,他是绝对痴情的。
9唐明皇李隆基
他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本来李隆基也不算什么痴情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历代诗人都吹捧他,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的天花乱坠,我就不能不选他了。也许马嵬坡前死的不是杨贵妃而是她的替身,如果李隆基爱杨贵妃,怎能让她死去呢?杨贵妃22岁嫁给55岁的糟老头,李老头过于自卑,就把整个天下都给了杨玉环。一个是梨园始祖,一个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对了。
10楚庄王旅
楚庄王本来是个好酒色的昏君,能够问鼎天下,全因樊妃的劝谏,也可能是枕头风吹得好。史记上说是伍举和苏从冒死劝谏的结果,昏君的眼里他们的脑袋值几个钱?一个一鸣惊人的谜语就能劝醒一个昏君?我看还是爱情的力量使楚庄王醒悟,樊妃的功绩被历代诗人所歌颂,楚庄王若不是痴迷樊妃,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动力,这才是爱情的真正价值。楚庄王本来是个好酒色的昏君,能够问鼎天下,全因樊妃的劝谏,也可能是枕头风吹得好。史记上说是伍举和苏从冒死劝谏的结果,昏君的眼里他们的脑袋值几个钱?一个一鸣惊人的谜语就能劝醒一个昏君?我看还是爱情的力量使楚庄王醒悟,樊妃的功绩被历代诗人所歌颂,楚庄王若不是痴迷樊妃,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动力,这才是爱情的真正价值。
第8篇、孙权洗面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直逼江东,孙权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东吴粮官黄盖,奉命调集数万石军粮,运往前线。
运粮队伍晓行夜宿,沿长江而上,这日来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晚上,宿营在一家大客栈。大约子时,值班兵士突然发现几个黑影在粮车边晃动,就一边前去捉拿,一边大喊起来。粮官黄盖自感运粮路上责任重大,睡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听到叫喊声,一个翻身就起了床,连忙呼醒押运的兵士,带头冲了出去。那些人见势不妙,拔腿就逃。但其中一人还是被拦住,搏斗中,那人被刀砍中要害,当场死亡。兵士们拿来火把一照,这盗贼表面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但内衣裤均是曹兵的统一服饰。看来,是曹操派来盗窃粮食的。黄盖检查了一下粮车,因为发现及时,粮食完好无损,这才松了一口气。从这儿以后,他们防备得更加严密了。
时值梅雨季节,天空时晴时雨。这日天气炎热,兵士闻到了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忙报告了黄盖。黄盖立即来到那些有酸味的粮车边,这气味正是从里面发出来的,难道遮盖不严,雨水漏进去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装车时,他亲自在旁边监督,事后还一车车地反复查看过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盖叫兵士拆开一看,大呼不好。原来,其中十多车面粉的遮盖物被人用锐利的刀具戳破,雨水再是顺着那些小洞漏进去的,难怪这些面粉结成团变味了。黄盖猛地想到了那天晚上的盗贼,看来,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来劫粮,而是来搞破坏的。只怪自己麻痹大意,没有想到这一点,酿成大错。大兵压境,战争将临,粮食尤为珍贵。黄盖自知失职罪大,军法难饶,正巧,孙权带着随从察看地势来了,就连忙前去请罪。
十多车面粉不能食用,孙权感到十分可惜,是否还有补救措施呢?想到这儿,他就走到粮车旁,随手从面粉袋中挖出一个粉团,拿到鼻子边闻了闻,又仔细地看了看。其它都好,就是有点气味罢了,如果用水清洗一下,把异味去掉,不是照样能够食用了吗?他忙命侍从端来一盆清水,把粉团放了进去。可是,麦粉团柔韧,下水后仍旧抱成一团,这样,里面的气味怎能跑掉。孙权就把粉团在水中搓了几下。这一来,奇迹出来了,粉团上的细粉纷纷掉下,粉团反而变得富有弹性更加柔韧了。孙权拿起来一闻,异味一点也没有了。他大喜过望,忙命厨子去烧制。
给孙权掌厨的厨师烹饪技艺自然不同一般,他拿走粉团,思忖了一番,就把它切成小块,里面裹入切细的笋干、韭菜、猪肉馅儿,放入油锅中一炸,忙用盘子端了出去。
孙权吃了一个后说:“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他要部下也都来尝尝。
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一旁的黄盖更是转忧为喜,忙上前一步来到孙权面前说:“将军,菜肴都得有名,这东西是你所发明,你就给它起个名字吧。”
部下也一起附和着说:“将军,就给它起个名吧!”
孙权点了点头,思考了一下,觉得它像牛筋一样韧,又是面粉做成的,就随口而出:“那就叫它面筋吧!”
这一来,面筋就传开了。黄盖因祸得福,自然免去了军法处分。
赤壁大战胜利,孙权就用面筋犒劳将士。孙权称帝后,每逢佳节,必以面筋宴请群臣。
孙权历代后裔继承本家传统配制工艺,用手工精制成风味独特的面筋。因为面筋是孙权亲手洗出来的,孙权后裔聚居地——浙江富阳龙门古镇把面筋称为孙权面筋,制作面筋亦为洗面筋了。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直逼江东,孙权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东吴粮官黄盖,奉命调集数万石军粮,运往前线。
运粮队伍晓行夜宿,沿长江而上,这日来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晚上,宿营在一家大客栈。大约子时,值班兵士突然发现几个黑影在粮车边晃动,就一边前去捉拿,一边大喊起来。粮官黄盖自感运粮路上责任重大,睡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听到叫喊声,一个翻身就起了床,连忙呼醒押运的兵士,带头冲了出去。那些人见势不妙,拔腿就逃。但其中一人还是被拦住,搏斗中,那人被刀砍中要害,当场死亡。兵士们拿来火把一照,这盗贼表面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但内衣裤均是曹兵的统一服饰。看来,是曹操派来盗窃粮食的。黄盖检查了一下粮车,因为发现及时,粮食完好无损,这才松了一口气。从这儿以后,他们防备得更加严密了。
时值梅雨季节,天空时晴时雨。这日天气炎热,兵士闻到了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忙报告了黄盖。黄盖立即来到那些有酸味的粮车边,这气味正是从里面发出来的,难道遮盖不严,雨水漏进去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装车时,他亲自在旁边监督,事后还一车车地反复查看过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盖叫兵士拆开一看,大呼不好。原来,其中十多车面粉的遮盖物被人用锐利的刀具戳破,雨水再是顺着那些小洞漏进去的,难怪这些面粉结成团变味了。黄盖猛地想到了那天晚上的盗贼,看来,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来劫粮,而是来搞破坏的。只怪自己麻痹大意,没有想到这一点,酿成大错。大兵压境,战争将临,粮食尤为珍贵。黄盖自知失职罪大,军法难饶,正巧,孙权带着随从察看地势来了,就连忙前去请罪。
十多车面粉不能食用,孙权感到十分可惜,是否还有补救措施呢?想到这儿,他就走到粮车旁,随手从面粉袋中挖出一个粉团,拿到鼻子边闻了闻,又仔细地看了看。其它都好,就是有点气味罢了,如果用水清洗一下,把异味去掉,不是照样能够食用了吗?他忙命侍从端来一盆清水,把粉团放了进去。可是,麦粉团柔韧,下水后仍旧抱成一团,这样,里面的气味怎能跑掉。孙权就把粉团在水中搓了几下。这一来,奇迹出来了,粉团上的细粉纷纷掉下,粉团反而变得富有弹性更加柔韧了。孙权拿起来一闻,异味一点也没有了。他大喜过望,忙命厨子去烧制。
给孙权掌厨的厨师烹饪技艺自然不同一般,他拿走粉团,思忖了一番,就把它切成小块,里面裹入切细的笋干、韭菜、猪肉馅儿,放入油锅中一炸,忙用盘子端了出去。
孙权吃了一个后说:“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他要部下也都来尝尝。
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一旁的黄盖更是转忧为喜,忙上前一步来到孙权面前说:“将军,菜肴都得有名,这东西是你所发明,你就给它起个名字吧。”
部下也一起附和着说:“将军,就给它起个名吧!”
孙权点了点头,思考了一下,觉得它像牛筋一样韧,又是面粉做成的,就随口而出:“那就叫它面筋吧!”
这一来,面筋就传开了。黄盖因祸得福,自然免去了军法处分。
赤壁大战胜利,孙权就用面筋犒劳将士。孙权称帝后,每逢佳节,必以面筋宴请群臣。
孙权历代后裔继承本家传统配制工艺,用手工精制成风味独特的面筋。因为面筋是孙权亲手洗出来的,孙权后裔聚居地——浙江富阳龙门古镇把面筋称为孙权面筋,制作面筋亦为洗面筋了。
第9篇、光绪三题金匾
淮湘
在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的中间檐下,悬挂着一块张龙金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这字是谁的手迹呢?
相传,颐和园刚刚修复完毕,慈禧太后找来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要他找人写块金匾悬挂在东宫门上。工部大臣想来想去,想到了光绪皇帝乃一朝君主,只要他来题写,自己也能在万岁爷面前赏个脸。想到这儿,他便去求见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当然乐意,就提起御笔在铺好的一张宣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接过一看,"颐和园"这三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真叫难看。他左瞧右瞧,总不顺眼,想不到堂堂的一朝之主,竟写得这么一手歪字,怎么往大门上挂呢?可当着皇帝的面,又不敢说不好,便照着这手迹做了一块大匾,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上。
大匾挂上三天后,慈禧太后来到颐和园游湖,当轿子抬到东宫门,她一眼看见了宫门檐下挂着的大匾,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叫人找来工部大臣,问这匾是谁写的。工部大臣不敢撒谎,如实说了实情。慈禧太后瞪他一眼说:"此字这般难看,也敢悬挂在宫门之上,快给我摘下来!"工部大臣见老佛爷发了怒,吓得浑身颤抖,连忙叫人将匾摘了下来。
又过数日,光绪皇帝也来颐和园,他一见宫门上的大匾没了,便质问工部大臣是咋回来。工部大臣吓得连忙跪在地上,把前几天老佛爷叫摘大匾的事儿讲了一遍。光绪皇帝一听,也没再说什么。到了晚上,光绪住在了颐和园的玉澜堂,他想重新为宫门题字,可一连写了十几张纸,都不甚满意。正在这时,工部大臣进来说:"万岁爷,已是二更天了,为何还不入睡?"光绪指指龙案说:"联想再题字,只是不佳。"工部大臣凑到案前看了看上面摆着的字说:"以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记师求学呢!"光绪问:"以你之见,何人可求?"
工部大臣道:"在建园时,有个叫王家福的木匠,写得一手好字,家就住在园子东面的村子里。他带的徒弟个个功夫超人。
"这……"光绪皇帝想:只是我这堂堂的万岁岁,怎能拜于小民之下呢?
工部大臣看出了皇上的顾虑,说:"万岁爷若是要学,臣倒有个办法。"并凑到光绪身边低语了几句,光绪连连点头称好。
第二天早上,光绪换上便装,顺着颐和园的东堤出了新宫门,朝园子东面的小村庄走去,来到村里见了王木匠,就连忙下拜。王木匠慌了,说:"先生到此,有何相求呀?"光绪说:"愿拜师学字!"王木匠连说"不敢当",热情地将光绪让到里屋,指着墙上的几幅字画给他讲起了刻苦练字的奥妙。当绪听得入了神。接着,王木匠又手把手地教他写起字来,写了一张又一张。
光绪一连半个月到王木匠家向老人求教,写字大有长进。为表谢意,他把老人请进了颐和园。王木匠见?quot;小徒弟"原是堂堂的万岁爷,吓得连忙跪下叩首。光绪忙扶起老人说:"皇上也是凡胎肉骨,理应不耻下问。"老人见皇上平易近人,更加精心地教他写字了。
转眼到了重阳节,光绪皇帝将满朝文武百官召到玉澜堂,然后命人将一张如匾大小的宣纸铺在龙案上,接着拿起足尺湖笔,蘸饱松烟徽墨,挥笔在纸上写下了"颐和园"三个大字。众大臣看罢,从内心里连连发出叫好声。光绪端详了好一会儿,自我感觉良好,便叫人呈给慈禧太后,请她过目。老佛爷看了十分满意,然后叫人照此字重新做了一块九龙金匾,又挂在了颐和园东宫门的中檐下。
第10篇、唐朝皇帝太离谱,弟媳父媳儿媳谁都敢要
唐朝特别是初唐的皇帝择偶不大讲究对方的贞操,“结过婚”的女人,甚至弟媳、父妻、儿媳,都可为我所拥有,直至封妃、立后。此种现象与汉族传统的道德婚姻观水火不容,却与后来满清皇室的早期情况相仿。这是否与李唐皇室是汉族与鲜卑族混血有关?
唐太宗欲立弟媳为后。太宗有个儿子李明封曹王,曹王明的母亲姓杨,本是太宗弟李元吉(死于玄武门之变)的王妃,后入宫侍太宗,生子名明。《新唐书》〈太宗诸子传·曹王明传〉载:“母本巢王(元吉)妃,帝(太宗)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皇后没当成,没有册文,故只能称“杨氏生曹王明”。
唐高宗又以其父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则天)为后。为了掩人耳目,他在册封诏书中隐瞒了太宗死后,武氏到感业寺做尼姑的历史,并谎称太宗早在8年前,就把武氏赐给他了。为此,宰辅褚遂良反对道:“武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其可蔽天下耳目?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陛下傥亏人子之道,自招不善之名,则败乱之端,自此始也,伏愿再三思审。”但高宗可不象太宗那样听人劝。
唐玄宗则以儿子寿王瑁的正妃杨氏(玉环)为贵妃。高宗立武氏为后时,太宗已死,可以伪造父亲把後宫赐给儿子的事实。而玄宗立杨贵妃时,寿王瑁还活着,为办成这件棘手之事,玄宗可谓煞费苦心。他先度寿王妃为女道士,六年十个月后才册封为贵妃。据《新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八年(有考证说应为二十六年)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妃为道士,号太真。……(天宝四载)八月壬寅,册杨太真为贵妃”也就是说杨氏假装出家,才脱离寿王府,住到了大内太真宫。名义上是“每在精修,属太后忌日,永怀追福。”实际上是给玄宗做了六年十个月的情妇,才从无名分变为有名分,由杨太真变为杨贵妃。
太宗死后,武氏为尼,高宗为了捏造太宗生前已将武氏赐给了他,不得不在《立武昭仪为皇后诏》中,隐瞒武氏感业寺为尼的历史。玄宗为了割断杨氏与寿王的夫妇关系,又不得不叫她先做了女道士。祖孙手法不同,目的却都一样。都是设法将反常的婚姻,伪装得合乎当时的封建礼教,而武氏和杨氏的贞操,在这里似乎显得并不重要。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谁能想到这传颂了一千多年的爱情悲剧故事,竟是皇帝“爬灰”的杰作呢?
第11篇、朱元璋与司巷四大名塘
1111明光西北有个司巷乡,是个山岗地较多的丘陵乡,水塘很少,水金贵。明太祖朱元璋在这一带屯过兵,屯兵地有粮无水怎么行?因此,朱元璋带人在此修塘筑坝。离现司巷乡政府所在地东4里有口郭塘,南约7里有口楚塘,西约6里有口汉塘,北3里左右有口陈塘,在周围三县交界的几十里范围内十分有名气,老百姓把它叫作司巷"四大名塘"。这每一口塘都有一段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
1111先说这郭塘,塘不算大,水还算清,最深处不过4尺,但再大的旱,塘里都有水,周围好几个村子都来这里挑水。离塘最近的一个村子叫王岗。王岗有个姓郭的大户,叫郭子明,和当时占据濠州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近亲。这亲戚就像一块橡皮糖,能拉长能搓短,就看你平日粘糊得怎么样了。这郭子明是个出了名的风吹子,哪边风大就往哪边转。论辈份他和郭子兴是同辈,论年龄他比郭子兴年长一岁,但人家郭子兴是统率五、六万人的大将军,郭子明不过是一个山村的肉头户,哪敢比人家大?因此,他本是属龙的人,却自动改成了马年生,称郭子兴为大哥。平日只要有三两个人在场,三句话不到就绕到他大哥郭子兴身上,以此来炫耀自己。山里人老实,自古有个"穷不斗富,富不斗官"的家训,平时都让着郭子明三分。闲话少叙,言归正转。
1111这郭塘是个无名的公塘,就因有一年大旱,郭子明安排他家两个长工挑了两天土垫了几个豁口,他就把此塘起名叫"郭塘"。每年要周边村子按人头交修塘费;否则不准挑塘里的水。因收费不算太高,能负担起,虽然有背后骂娘的,可一个个也都如期交纳。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智勇双全,很快被从九夫长提升为带兵打仗的将军。郭子兴为扩大实力,派朱元璋到五河、明光、凤阳交界的地方,招兵买马,朱元璋决定驻扎司巷,宣传红巾军,为民办事,为民做主,打击元兵,打击乡匪、恶霸,吸引很多血性男儿纷纷投靠。一日朱元璋听人说郭子明仗势欺人,乱收乡邻钱财,很是生气,便要每家出一人,挑土修塘,免交修塘费。郭子明认为郭塘是他家的塘,没派人挑土。第二天朱元璋派士兵看管郭塘,不准郭家用水。郭子明找到朱元璋说理,朱元璋生气地说:"你派人挑土垫豁口,收周围各村近百户人家三年的修塘费,现近百户人家派人挑土修塘,你当然也得交钱用水。"郭子明想狡辩,朱元璋把眼一瞪,桌子一拍,叫士兵拉出去打板子,直打到想通为止。士兵拖出郭子明按倒在地,只打了几板子,他就大叫饶命,说想通了。郭了明挨家挨户退了三年来的所谓"修塘费"。红巾军为民办事,为民主持公道,深受百姓拥护,很多年轻人报名参加了红巾军。
1111再说镇南7里的楚塘。据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亲自带人到官山(今明光市官山乡)迎接楚怀王熊心,准备去彭城(今江苏徐州)立他为帝。途经司巷,刚走出六、七里,楚怀王要下马歇歇再走。项羽亲自扶楚怀王下马来到一岗岭树下。项羽向熊心讲了打算接他去彭城建都,立他为君王。熊心听后极为感动,联想起在官山牧羊的日子,不由得挥泪如雨,泪滴于地,竟打出水坑。日久天长形成一口塘,水清略有咸味。因周围无其它水塘,百姓们只得将就饮用了这咸水。元末,朱元璋在司巷屯兵时,一日去村上征集草粮一老大娘送上一碗开水,朱元璋觉得咸涩难咽,一问,知道是楚怀王在此滴泪成塘。朱元璋就叫百姓秋天在山上摘些酸枣捣成枣泥撒于水中,秋天百姓照办了,咸水果然变甜。朱元璋为了让人们不忘项羽接楚王路过此地这段故事,就将此塘取名为"楚塘"。
1111在司巷西约6里左右,花园湖东岸的一个半岛上,有一个平地陷下的塘,形状如一巨大脚印。据说当年汉王刘邦紧随项羽之后,带领一批人马奔往官山接楚怀王熊心,不想半日前已被项羽带人接走。刘邦快马加鞭调马追去,追至司巷,刘邦错走了方向,率领人马顺路向西而去,约走出六七里,前面被白茫茫一片汪洋挡住了路。刘邦下马询问一百姓,方知错了方向,误入花园湖东岸的一个半岛,气得一跺脚,整个半岛打颤,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日久天长形成了一口塘,当地百姓按其形取名"腰子塘"。朱元璋在司巷屯兵听百姓说此故事,他钦佩汉王刘邦安邦定国的本事,为纪念汉高祖刘邦误入半岛蹬脚留下一塘,亲自将腰子塘改名"汉塘",和司巷南7里的楚塘相应。
1111再说那司巷北的一口陈塘,朱元璋十四、五岁时在舅舅家放牛,因杀了小花牛被舅舅撵出来,流浪讨饭。一日,天降蒙蒙细雨,朱元璋讨饭路过陈塘,见许多人在修塘埂就凑过去想找口吃的。朱元璋对大伙说:"你们回家带点吃的东西给我,这塘埂我一中午就能打好。"人们都以为小要饭的饿昏了头在说胡话,也就在这时东家宣布歇工,一个个回家吃饭了。
1111人们走后,朱元璋坐在塘埂和泥巴捏起了泥人,指挥泥人抬土修埂,整整一中午陈塘埂被修好了。下午人们来干活,见塘埂已修好,这才后悔没给小要饭带东西吃。朱元璋气得一屁股坐在塘埂上,埂足足陷下去三尺多深,二丈多宽,四丈多长,留下一个"凹"坑。朱元璋坐在塘埂上拼命搓泥巴,一边往塘里扔一边咕噜道:"长的是黄鳝,短的是泥鳅,拱通你的埂,叫你年年漏水修塘埂不得闲着。"正在这时,有个好心中年汉子给朱元璋带来了一包玉米饼,朱元璋才停手接过饼子走了。这以后,人们把朱元璋捏泥人一个中午修好陈塘的事编成了故事广为流传。因此,司巷一带百姓对朱元璋也供奉为天子下凡的神,这对朱元璋几年后在司巷招兵买马,几天里招兵近万名,起到了很大作用。
1111这就是朱元璋与司巷四大名塘的故事。千百年来,四大名塘在形状上和蓄水量、水质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四大名塘至今仍在,而且陈塘、汉塘和楚塘还被当作现在的村名。有关这四口塘的故事也一直在当地流传。
第12篇、我国古代皇后娘娘最早的一例婚前体检
我国古代为皇帝立正妻(即“皇后”),有一条极严格的婚前体检制度。
《汉杂事秘辛》载记:东汉桓帝要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未成婚前,桓帝派吴婀女官来到梁府。一进门先观察梁女莹的走路姿势。接着,便跟梁商大将军一家说:要请梁女莹进闺房,脱衣仔细检查女公子身体的各部位。
出身豪门贵族的千金梁女莹死不依,吴婀无奈,只得出示“尚方宝剑”,吓唬说:这是皇上的圣旨,也是皇家选后的规矩。企望当皇后的梁女莹,才勉强走入闺房接受检查。
吴婀女宫先检查梁女莹的乳腺,看有没有肿瘤包块;同时又用鼻子嗅嗅有没有狐臭,有没有鼻炎气味。接下去检查的是:看看肚脐的形状深浅、肩膀的宽厚、腰围、臂的弹性、大小腿肤色、长度以及手掌十指、脚板平凹与十脚趾的颜色,最后是妇科检查及病史询问。
全部未见异常,又重新检查五官与头发浓密及颜色,查耳朵、齿、鼻梁、眼、眉。最后让梁女莹三呼“万岁”,以检查声带发音如何。
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六月,梁女莹正式入宫;八月立为皇后。这,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我国古代皇后最早的一例婚前检查。
第13篇、史书上记载的皇帝与生母真实乱伦
在南北朝时,南朝宋有一个名叫刘义隆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宋文帝。他和许多皇帝一样,有很多的妃子和儿子。
文帝那些妃子,自然都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有一个叫做路惠男的妃子,就长得非常之美。她刚入宫时很受宠,并很快被文帝封为淑媛。可她为人心地善良,又不善于奉迎,这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又怎能长期受宠呢?因此她在生了儿子刘骏不久后,就失去了文帝的宠爱。
刘骏到了5岁时,循例封为武陵王。因为他母亲不得宠,所以不能留在京城建康,必须要到封地武陵。他母亲路淑媛又怎么忍心儿子小小年龄就独自一人去呢?她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再三请求文帝让她陪儿子一起去。文帝念在过去的情份上,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这一年,她才24岁。
刘骏母子离开了皇宫,也远离了宫廷中的恩恩怨怨,母子俩在封地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过得舒心惬意。随着刘骏渐渐长大,文帝对这个儿子好了些,也让他转迁了好几次。儿子长大了,按理说路淑媛也该回皇宫了,可她因为对宫廷生活已是心灰意冷,同时也舍不得儿子,所以一直不肯回宫。
刘骏更是舍不得自己母亲,他深深依恋着母亲,甚至到了迷恋的地步。在他心目中,母亲是最可亲、最可敬,同时也是最美的。在刚懂男女之事时,他常会梦到与母亲赤裸相拥,醒后他虽然会自责不已,可也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味梦中的情景。有一次在母亲午休时,他误闯了进去,当他看到母亲美丽的脸庞,薄衣紧裹着的美妙的身段,修长的大腿,光洁诱人的双足时,他全身的血都沸腾了。要不是母亲那时醒来,他真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事来。这事过后,当他再和母亲相处时,常常会产生难耐的冲动,为此他苦恼不已,他知道这样很不应该,可他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当他到了16岁,他开始有自己的妃子了,并很快就有了好几个。此后,他虽然不会再对母亲产生那种冲动,可也常会不自觉地拿那些妃子和母亲作比较,遗憾没有像母亲那样美、那样动人的妃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刘骏已经23岁了,这时他已是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这年正月,京城建康发生叛乱,太子刘劭勾结弟弟始兴王刘浚杀死了父亲文帝,自立为帝。
二月,刘劭登基即位后,给刘骏手下握有兵权的大将沈庆之写了一封密信,命令他杀了刘骏。沈庆之前来请求晋见刘骏,刘骏极为害怕,就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和他见面。沈庆之却突然闯了进来,把刘劭的信拿给刘骏看,刘骏看后,肝肠寸断,以为必死无疑了。这时他想到了母亲,只想能再见她一面,于是就哭着请求沈庆之允许他到内室跟自己的母亲诀别。沈庆之说:“我承受先帝的厚恩,今天的事情,我会尽我全部的力量。殿下您为什么对我有如此重的疑心呢?”
刘骏听后,起来两次叩谢,说:“个人和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你。”沈庆之听后,就下令全部文武百官收拾武器,进入临战状态。
一切准备好后,刘骏就下令戒严誓师,讨伐刘劭。刘骏向四方发布讨伐檄文,让他们共同讨伐刘劭。各州郡接到檄文,全都起来响应。征伐很顺利,捷报频传。就在这年的四月,刘骏登基称帝,并于五月攻入京城建康,杀死刘劭,平定了叛乱。
大事已定,刘骏即尊封母亲路淑媛为皇太后,封立妃子王氏为皇后,并派人马上去接她们进京。刘骏从未和母亲分开这么长时间的,这些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念记着母亲,现在讨伐成功,他更是迫不及待地想与母亲团聚,与母亲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刘骏已准备好,等
到母亲一来到,就要为她举行一个盛大的尊封典礼,他们母子多年来饱受冷遇,是该好好补偿一下了。 这天,太后终于来到了京城,刘骏马上出城迎接,母子相见之时,也顾不上礼仪了,紧紧相拥而泣,久久不愿分开。刘骏本想多陪陪母亲的,可由于有太多的公事了,所以在把母亲接入城后,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亲,去忙别的事了。 这天晚上,刘骏如常地忙到深夜才睡。在睡梦中,刘骏梦到在临幸一个妃子,正当他如痴如醉之时,猛然间发现那个妃子竟是自己的母亲!不知为什么,这使他更为兴奋。刘骏随即也醒了,他发现自己汗湿重衣,裆下也湿了一大遍。 第二天就是尊封太后的大典。刘骏因为昨晚的梦,在面对母亲时难免有些不自然,而盛装在身的母亲又是那么雍容华贵,那么美丽,虽已四十出头了,可岁月却没在她脸上留下什么痕迹,那风韵仍是那样的慑人心魄。刘骏不愿再看自己的母亲,可又忍不住、同时也不能不去看。他不禁盼这典礼快些结束。可当典礼结束时,看着母亲离开的身影,刘骏心中却感到一阵难言的失落。 典礼结束后,接着就是盛大的宴会。在后宫的宴席中,那些贵妇人谁不想巴结太后,因此争相向太后敬酒。太后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儿子竟能成为皇上,自己竟能被尊封为太后,她感到这一切象做梦一般,简直要让幸福感压得喘不过气来。恍惚之间,她几乎来者不拒,杯来即干。这样,她很快就玉山倾倒,不胜酒力。她匆匆和众人话别后,就由宫女扶着回宫里宽衣就寝了。 刘骏在前面的宴席和众皇亲大臣们也喝了不少酒,散席后,他见不到母亲,就问皇后太后哪去了,皇后告诉他太后喝多了,已回宫里睡了。 刘骏听到母亲已睡了,不禁一阵兴奋,他猛然想起了小时候那次看到母亲午睡时的情景,那使他终身难忘的情景。借着醉意,刘骏带了两个太监,激动地赶去太后寝宫。当他去到太后寝宫,宫里的太监宫女忙全都迎出门外。 “太后睡了吗?”刘骏问。 “回皇上,睡下了,已睡沉了。”领头的太监答到。 刘骏听了,心中又是一阵激动,“我要进去看看太后。” “回皇上,这不太方便吧,太后她……”领头的太监吱唔着。 “放肆!”刘骏断喝一声,抬脚就走。 进入寝宫,刘骏慢慢走近母亲床边。红烛之下,只见母亲半裸着身子,真的睡沉了。天气炎热,太后身上没穿什么,怨不得领头的太监说“不太方便”了。
第14篇、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隋朝大运河
“看来,隋炀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势在必翻了,有大运河为他作证。”
中国大运河,这个名字,仔细划分,下面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京杭大运河,另一个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总之,虽然都叫大运河,但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迄今为止,许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国大运河,就以为是京杭大运河,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什么隋唐大运河。
这就需要细细地剖析和介绍了。
我有幸随全国政协考察团视察了两次,作了一些调查。
2006年考察了京杭大运河,先后10天,回来后写了一篇《运河,残缺的辉煌》,宛如是上篇(编者按:此文2006年9月18日在本刊发表);2007年年底又考察了隋唐大运河,也是先后10天,回来后也准备写一篇随想,权当作下篇吧。
隋炀帝是个了不起的帝王
仅拿大运河来说,完全可以为隋炀帝翻案。
过去,史书上,还有大量约定俗成的固定看法,都把隋炀帝界定为一个很坏的统治者,说他劳民伤财,穷兵黩武,挥霍无度,很快把国家掏空了,隋代遂成了十分短命的朝代,昙花一现。罪魁认定就是这位隋炀帝。
但是,有了大运河,情况完全变了样。
隋炀帝称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杨坚手中继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业,立下了不朽的伟绩。
现在看来,隋炀帝的大运河,起码在历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劳:
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买卖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第四,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第五,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第六,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看来,隋炀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势在必翻了,有大运河为他作证。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半干涸,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此话怎讲?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
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运河衰败于七百年前,那么,它的遗迹今日如何呢?
这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调查研究。
实地考察下来,令人大吃一惊:它还在!并不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完全找不到踪迹。
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河段并入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头一尾,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和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古邗沟和江南运河至今都呈现水量充足、运输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则被废弃,主要是黄河以北的永济渠的上中段。
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是得知废弃的时间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这段河现在叫卫河,河道居然整体都在地表上,很易找着。可悲的是这段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的上半段,在被废弃之后并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成了污水道脏水沟,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成了“龙须沟”,惨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乡一带的工业废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业和生活垃圾。
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水量充足时,卫河一直都有货船通行,由河南鹤壁以北直抵天津,运石运货还通畅无阻。曾几何时,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运河北段竟迅速败落,其惨状真是令人痛惜和难以想象。
第三种情况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黄河在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迁移,大运河故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大体在隋唐大运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这部分在极个别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运河故道,长达25公里。除此之外,在绝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运河故道已荡然无存,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来证明它的存在。
好在,隋唐大运河是个客观存在,地下黄土之中实实在在有这么一条又长又宽的大运河遗道,只待去挖掘,去发现。实践证明,这种发现并不难,而且,稍有动作,就有令人惊喜的巨大收获。人们看着那些挖出来的码头、沉船、仓窖、瓷器会大声惊叫:呀!这是一条曾经多么繁荣的大运河啊!
古仓、古佛、古城、古码头、古桥、古瓷器
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
古粮仓在洛阳、西安、商丘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
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
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
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的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上了石头!实在惊人。
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等等。
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不言自明。多么重要啊,大运河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生命线。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更古老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并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点,局部的运河已经存在了,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既是继承,又是发展,当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质的变化的。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鸿沟起点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
由于鸿沟、白沟这样的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在挖凿技术上和运河管理上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又为隋炀帝挖凿大运河提供了部分现成的河道,加上天然自流河道的借用,大有集大成和水到渠成之势,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遂告诞生。
不过,鸿沟也罢,白沟也好,踪迹难觅,遗址的实地考证成了焦点问题,因为光有历史文献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实体的论证,要有实体演变轨迹的考古挖掘。
隋唐大运河“申遗”任重道远
由于隋唐大运河的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更加悠久,二是多年废弃不用,一半埋入地下,使得它的“申遗”难度比京杭大运河更为艰难。
隋唐大运河的“申遗”任务应分解为以下三大目标:
第一,在运河经过的省市里需分段绘出大运河的准确平面走向图和立体落差图。这个任务要落实到地级市身上。对上半段来说,河南的永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河北的永济渠涉及邯郸市;对下半段来说,河南的通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的通济渠涉及淮北市、宿州市,江苏的通济渠涉及淮安市。每个市再往下面的县分解。譬如,河南的商丘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睢县、宁陵、商丘市区、虞城、夏邑、永城六个区县;安徽的宿州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埇桥区、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四个区县。这样,一市接一市,一县接一县,就有了隋唐大运河的精确的平面走向图和立面落差图。绘出立面落差图很有必要,它能帮助理清逆水走时,船究竟是靠划桨,还是靠拉纤,或是扬帆,或是用水闸来提升,两岸相应的设施也大致可以摸清。
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条,每个县要选至少两个点来实挖考古,两点间可以大致画出一条有根据的直线来。实挖的目的,在于找到大运河的河床遗迹,绘出剖面图,知道河宽、河深、河床槽面形状以及标高。
第三,通过第二条的实施,可以找到相应的考古实物,包括码头、堤岸、沉船、瓷器、碑刻、仓窖遗址,等等,从而断定年代以及繁荣程度。
为了这三条目标的实现,有必要提请各省市县的领导人和专业人员注意以下十三个工作要点:
第一点:要把大运河“申遗”的任务切实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大运河是一个线性工程,丢不得任何一环,丢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给全局带来失败,而且还不能拖延,要齐步走。大运河“申遗”实际是有时间要求的,基层组织要在五年之内拿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来备论。目前,根据实际了解,有不少沿岸市、县基本上还没有动起来,他们所辖的博物馆里根本没有一点大运河的事情,仿佛在他们那里历史上完全没有这回事似的。所谓列入议事日程包括订计划、订步骤、订投入、订组织、订人员、订措施,然后加以实施、检查、督办。这件事情会给所在市、县带来极大荣誉、声望、文化历史资源,以及旅游潜力,宛如手里有一个待开发的富矿,而不可以抱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
第二点:隋唐大运河是要分历史阶段来考证的,起码要分成早期、中期、晚期这样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内容和走向都不一样,不能简单划一。早期的鸿沟、白沟等和隋唐时期的永济渠是不相同的,要画出不同的走向图和立面图来。越早期的越有价值,任何一点遗址的发现都是重大事件。
第三点:上半段永济渠的首要任务是清污,对上游的污水源要严查、严禁,绝不能再往大运河的故道里排污水和脏水,这不光是“申遗”和文保的要求,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健康负责的长远大计。
第四点: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走访百姓,永济渠以走访老船工、老渔民为主,通济渠以调察出土瓷片和地面隋堤为线索,趁着老人们还在,回忆30年前和50年前的事情并不为迟。那时永济渠还通航,隋堤也还看得见,瓷片也随时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口述长廊,可以为确定河道走向和考古挖掘点提供重要的活依据。
第五点:要强调原真性,不能靠想象和推测,要有实物为证,柳孜只挖了河道的一侧,这不够,要完整地挖出两岸来,从而知道河宽、河深和结构、材料、工艺、构成,等等。
第六点:资金的使用上应以保护古运河为主,而不放在打造假古董、新广场和以商业为目的的大型新设施建设上。立足于古运河,这才是金饭碗,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因为任何东西也比不上这个世界上最长、最大、最悠久、功能最显赫的人类文明成果。主次本末要分清。这一点在目前的某些沿岸城市中并没有完全正确地处理好。
第七点:以柳孜码头遗址为基准点和标本,很容易在航测和遥感等高科技图像中找到它的同类,从而在边缘科学中帮助解开隋唐大运河走向之谜。建议立即组织攻关,请国家文物局联合包括国防学科在内的有关科技研究部门,以柳孜码头遗址为突破口进行综合研究,别开生面,又好又快地解决问题。
第八点:要加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效仿金沙遗址博物馆、天子六架遗址博物馆、大葆台汉墓遗址博物馆的办法,就地保护遗址,比淮北博物馆中古运河分馆陈列的办法更好一些,没有复制造假之嫌。
第九点:今后河南、安徽古运河一线的公路建设应避开古运河的堤(如隋堤),避免建设性破坏,即要改变此地公路建设惯用的选线原则。
第十点:在实测基础上确定隋唐大运河的河廊控制带,立界桩,定保护带和缓冲带,在其中不搞建设,以利确保执行“申遗”的“完整性”原则。
第十一点:加大资金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中,将建假古董投资的一部分转到大运河的保护和实测上来,移过来就大有富余,不要坐等其他来源。
第十二点:沿隋唐大运河一带要逐步竖立醒目的文物重点保护标志,让它们成线、成行、成气候,有气魄,成为民族的骄傲。
第十三点:加大古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这样做起码有两点好处:一是对古运河的勘测和保护大有参考价值,提供有力线索;二是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大有益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考察中发现这方面的展示最为匮乏,说明对此问题普遍重视不够,这是不大应该的。类似亳州市华祖庵中表演的“五禽戏”那样的好宝贝实在是应该登上大雅之堂的。
总之,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刚拉开序幕,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开端,一切结论都应该在扎实工作的后面。走在前面的要继续带头,走在后面的要迎头赶上。
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你的面纱是黄土,终有一天,一梦醒来,世上已过两千四百年,你醒了,带着伴你沉睡了24个世纪的数不尽的行头、家当和珍宝,宛如一座空前宏伟的历史、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大博物馆,迎着21世纪的曙光走来,消息传开,你的辉煌,已经变成可观可近的了,会让全世界的人惊讶得合不上嘴,继而一齐欢呼雀跃,并为之倾倒!
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中,这两条巨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是中华精神的代表,而且大运河比长城更为积极。我们今日歌颂你们,宣传你们,只是想善待你们,保护你们,而断断不想打扰你们,装扮你们,让你们不得安宁。不,不是这样。对隋唐大运河,也绝不会再整体挖掘出来,或者,再企图通水通航,我们只是想知道你究竟躲在哪里。
请告诉我们你的住址吧,我们会向你鞠躬,向你膜拜,向你诉说我们对你的爱。
第15篇、为唐太宗殉情的绝世才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世民是皇帝中的极品,围在他身边的女人自然也少不了极品。就拿他的妃子徐惠来说,幼年时是神童,少年时是美女,青年时是才女,唐太宗死后,她还是唯一一个殉情的痴女。李世民一生桃花运无数,但徐惠无疑是他最菲芳的一次桃花运。
徐惠生于公元627年,生于浙江湖州。湖州盛产女神童,李冶(李季兰)和徐惠都是这种特产中的精品。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她的舌头已经开始给爹妈点名了,那时她才五个月大。4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8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当时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不就是屈原的离骚体吗,小徐惠也不皱眉头,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老爹看完什么表情已经无法知道,但是他的心情我们是知道的。这首在被收录进《全唐诗》的时候,特别标注了徐孝德的反应——大感震惊。在这首诗中,小小的徐惠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一千年间方才出现了您(屈原)这位真正的人,您的纯洁似香草(荃,香草),又因何独自殉国呢?八岁的海同之作能蕴含如此感慨,如此豪情,别说是她有一些水平的老爹,就是有很高水平的屈原本人估计看了都会大脑断电半分钟的。其实历史真实的屈原不光性格和品行上有洁癖,就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很严重的洁癖。徐惠的诗在有意无意间触到了这位千古大词人的内心。
出名需赶早,徐惠的才气让她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她的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如同当下热得发烫的开心网一样靠着强大的口碑营销,翻山越岭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一代才女揽入怀中。这时的她才不过11岁。
入宫对徐惠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十分照顾,没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好心情变成了一肚烈火。当徐惠珊珊到来的时候,李世民摆出了一幅标准的门神脸。徐惠何等的聪明,马上发现了丈夫的不快,但她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给丈夫消气。诗的内容是: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进太宗》)
李世民读完之后,哈哈大笑,怒气一下子全消失了。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统治后期好大喜功,多次兴兵攻打高丽,劳民伤财,民间因此怨声载道。徐惠多次想劝谏他,都忍住了,后来终于在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再也看不下去,就认真写了一份奏疏交给李世民,明确指出“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希望李世民能够多加节俭,休兵罢战,还百姓以安宁。李世民读完后有所醒悟,对徐惠重重奖赏了一番。
然而红颜薄命,李世民过世后,徐惠相思成灾,太医开方熬药,她竟然坚决不喝,铁了心想随夫而去。就爱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而对方却突然消失了,徐惠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偿所愿,从容去世,终年24岁。
第16篇、慈禧太后荒淫的私生活揭秘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同治帝),进懿贵妃。同治即位后,与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垂帘听政。光绪即位后,仍听政。光绪亲政后,因无实权,发动戊戌政变,被其挫败,将光绪囚于宫中。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卒,次日,慈禧亦卒。葬于东陵。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
北京琉璃厂有个叫张春圃的琴师,以为人弹琴糊口。他为人戆直且朴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慈禧闲来无事想学琴,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殿的西厢房,正屋有七大间,慈禧坐在最西边一间,距离西厢房很近。张春圃在宣召时就与太监约好,不能跪着弹,必须坐着才可以弹好,太监一口许诺,所以不让他对着慈禧的面。mij奇趣网
西厢房摆着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轴,极其华贵,张春圃试弹都不合节拍。接着听到慈禧说:“可将我平日所用的琴取来让他弹。”太监奉命取来给张春圃。张春圃一落指,觉得声音十分清越,连声称赞:“好琴好琴。”张春圃弹了一首,稍作休息。忽然见有几个穿乳母衣服的人携一个十岁左右的幼童过来,衣服极华美。幼童见了琴就用手指玩。张春圃阻止说:“这是老佛爷的东西,动不得。”幼童瞪目看着他。旁边一个妇女即责备张春圃:“你知他是谁,老佛爷事事都依他,你敢拦他,你不打算要脑袋了!”张春圃不再说话。
这天张春圃出宫后,后来慈禧又宣召,他宁死也不敢去了。张春圃为人狷介有志节,因为贫穷在厂肆为佣,而其琴法驰名于公卿间。慈禧那天曾命太监传语说:“你好好用心供奉,将来为你纳一官,在内务府差遣,不怕不富贵。”但张春圃自见那个幼童后,绝迹不入宫。同辈问他,张春圃说:“此等龌龊富贵,我不羡慕。” 肃王听说张春圃的名声,召他至府邸弹琴,给他月俸三十金,早来晚归习以为常。张春圃觉得束缚不自由,欲摆脱却没有好办法。一天黄昏下雨,肃王说:“你别回去了,就住在这里罢。”张春圃不肯,肃王再三挽留,张春圃说:“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还以为我嫖娼呢。”肃王大怒,将他驱逐出去,再也没有召他进府。张春圃欣欣然以为得计。
有一个世家小姐曾请张春圃教琴,张春圃午后来,弹完一曲就走,连一口水都不沾唇。后来张春圃因狷介而贫困死。
其实晚清容纳了许多特立独行的奇人,张春圃并不因为不奉慈禧诏或惹怒肃王而招来杀身之祸,搁到别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光绪中叶以后,慈禧忽然怡情于翰墨,学画花卉,又学写书法,常写福寿等字赐嬖幸大臣。但自己的字写得不太好,就想找个代笔的妇人,于是降旨各省督抚留心寻觅。四川有官眷缪氏,其夫在蜀地做官死在任上。缪氏工花鸟,会弹琴,小楷字写得楚楚清秀,于是被送入京里。慈禧召见面试后大喜,让她随在左右,朝夕不离,并免其跪拜。月俸二百金,又为她的儿子捐内阁中书职位。缪氏有时也做应酬笔墨卖于厂肆,其书画颇有风韵。自是之后,凡大臣家有慈禧所赏的花卉扇轴等物,都出自缪氏的手笔。
慈禧六十大寿的前几天,她忽然问缪氏:“满洲妇女的婚妆,你也见过了;我却没见过你们汉女结婚时穿的是什么?”缪氏说:“是凤冠霞帔。”慈禧说:“庆祝那天,你要穿凤冠霞帔做我的陪宾。”第二天缪氏买了凤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可抑止,说像戏剧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寿那天,众满族妇女入宫,看见缪氏的服装无不大笑失声。慈禧当天十分高兴,而缪氏被束缚在凤冠霞帔里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估计她下辈子再也不想穿什么倒霉的凤冠霞帔了。
传说慈禧太后有男宠,若武则天之与薛怀义、张昌宗那样。清代文廷式《闻尘偶记》云:光绪八年的春天,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卖古董商,经李莲英介绍得幸于慈禧。当时慈禧四十六岁。白某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怀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礼部大臣,问废后之礼。礼部大臣说:“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当夜慈安猝死。
另有野史记载:慈禧好吃汤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馆的伙计派人送来。金华饭馆有一个姓史的年轻伙计,他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史某与李莲英混熟了,经常被李莲英带到宫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发现李莲英旁边站着个俊美的少年,便问李莲英那是谁?李莲英十分害怕,因为带外人入宫严重违反宫禁,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没有表现出生气,反而有些兴奋,将史某留在宫内“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光绪。慈禧不敢养在宫中,命醇亲王代为养育,接着将史某灭口。光绪比同治低一辈,慈禧违反立子不立弟的常规,或许因为光绪是她的亲生儿子。
慈禧和太监安德海、李莲英有私的传闻,在史书中查寻不到足够的证据。李莲英在入宫前,因为生活落魄,曾私贩硝磺,外号皮硝李。后贩硝磺被抓入狱,出狱后以补鞋为生。好友沈兰玉见他可怜,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誉,以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赏识。他的值班房离西太后住所不远,有时太后到他屋里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过的八张椅子全部包上黄布,西太后果然称许他忠诚细心,对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规定太监品秩最高为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为“不得超过四品,永为定例”。慈禧执政时,打破祖制,赏李莲英为二品。多年来,慈禧对李莲英宠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李莲英为人极为聪敏,善解人意,对待其他人也比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样气焰嚣张,所以能够得到善终。
但安得海、李莲英与慈禧之间的暧昧即使有,也不可能发生切实的性关系。因为若他俩没净身干净,是假太监,这事是瞒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对太监的检查尤其严格,当太监后隔年还得接受慎刑司验身。
第17篇、狐媚红颜 三当王后七做夫人的夏姬传奇
中国最早的职业性工:年近五旬还风情万种
第18篇、揭开乾隆身世之谜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也是一位长寿皇帝,活到了89岁。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
A 诗明诞生地
乾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
乾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瞻仰祭拜后,做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诗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我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
在另一首诗中,乾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B 出生地流言
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乾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
大概乾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C 确定出生地
乾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儿子嘉庆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注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再次提到乾隆诞生于山庄。
可是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乾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为什么呢?
原来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后,都要为其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实录》是专门记载每位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圣训》则是每位皇帝所颁的诏令和谕旨的集锦。
嘉庆十二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两部文献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官员把乾隆当年的诗找出来送给嘉庆审阅,嘉庆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
D 千里追遗诏
可是,乾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
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
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把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E 草棚诞子说
后来,不仅乾隆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连他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是,热河行宫里一个丑宫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
传说雍正还是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倒一只梅花鹿,雍正当即让人把鹿宰杀,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正喝后难以自持,就随便拉住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发泄一番。
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李家女子怀上龙种,康熙震怒。这时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坏了皇家名声,忙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房里生下的就是乾隆。
1944年,有人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乾隆诞生在草棚的说法进行评说。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又大书特书。
F 档案的记载
尽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说流传很广,但那只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乾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乾隆十分孝顺,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他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乾隆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由此看来,乾隆对生母的感情很深。
G 秀女生子说
然而,还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一些严格的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宫去呢?
H 海宁换子说
围着乾隆身世问题,后来又冒出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一个小县。海宁虽小,却因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
相传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家只得忍气吞声。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当代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将上面的传说写了进去。
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书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历史上的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I 传说与真相
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
关于乾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
“历史系列”之《清宫秘档》系列于9月13日—17日21:00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本报与中央电 视台合作栏目,文字由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
上一篇《智慧故事900字》故事精选
1、三顶皇冠 (1)智慧故事2、盐比金子更珍贵智慧故事3、书童斗嘴智慧故事4、仙后座的传说智慧故事5、挂在天上的烟斗智慧故事6、巧哥娶媳智慧故事7、罗斯玛丽的艾菊枝智慧故 ..
下一篇《中国历史故事合集五个》故事精选
1、打油诗嘲白字先生中国历史故事2、没上过军校的毛泽东为何能无敌于天下中国历史故事3、血统胜利法中国历史故事4、宋湘被难小村姑中国历史故事5、蒋介石三次力图收回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