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云中的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这位从山沟里走出来的诗人,早在其反动生涯的初期,就引起了世界的兴趣和评价,成为有幸接触到他的各国记者、政治家的常谈。
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旧体诗词和反动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关。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毛泽东的诗词和他的诗人身份的?毛泽东又是如安在诗词世界中看待国际风云呢?
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况,最早把毛泽东诗词介绍到全世界的,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最早的研究者则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闻名作家、诗人罗伯特·佩恩。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陕北根据地,在保安(今志丹)县与毛泽东进行了四次长时间的谈话。在10月的十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毛泽东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长征的主要状况。毛泽东谈话中信手拈来的中国现代诗词,引起了斯诺的注意。
1937年3月,王福时等人根据斯诺提供的英文报道,翻译汇编成中文版《外国记者中国印象记》在北平出版,斯诺提供了毛泽东的照片和《七律·长征》手迹。这是毛泽东的诗词第一次公开宣布。
10月,英国伦敦的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斯诺在书后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由此,世界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的诗词,知道了他依然一位诗人。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毛泽东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然而斯特朗见过毛泽东以后,认为他首先是诗人。在谈诗的历程中,毛泽东的一句话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毛泽东站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对斯特朗说:"谁说我们这儿没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指着自己的鼻子,声音提高了一倍:"这儿就有一个!"
唯一一次一定自己的诗词
1946年,罗伯特·佩恩访问了延安。有人说,"毛泽东在开会时常常随手写些诗,然后就扔在床上,人们竞相去捡,不过这些纸片是很难弄到手的"。佩恩见到毛泽东过后,毛泽东只是说:"那都是些马马虎虎的东西。"佩恩仍不死心,离开延安时尽了最终的努力,他向到机场送行的毛泽东索诗,但却被毛泽东用幽默的话语给轻松地岔开了。
根据佩恩的记录,我们见到了毛泽东对外宾唯一一次一定自己诗词的谈话--他与佩恩谈到《沁园春·雪》时说:"啊,那是一首好诗。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而且另有其他事。"佩恩问:"其他事是指什么?"毛泽东回答:"有许多呀!你想想看,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那时社会很有希望,我们信赖大元帅(指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停顿了一会儿,毛泽东又像惯常那样说:"我的诗很粗糙,你可别上当哟!"
佩恩的记录应该说是真实的。尽管一般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成于1936年,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在1945年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去重庆谈判时,"真正看到长城内外和更好地看到大河上下"而修改定稿的。
1949年,佩恩将他所得到的几首毛泽东诗词翻译成英文,第一次正式整体向世界介绍毛泽东的诗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遍及传诵,有英、法、德、意、日、西、葡、俄、朝、越、世界语等四十多种。世界都注意到,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因为毛泽东的特殊地位,能够向毛泽东直接提出对他诗词的评价而且听到他的回答的,较多的是外国人。
1949年12月,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中国。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的火车上,途经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漠的几个日夜中,毛泽东曾对随行的翻译、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到自己战争年代的写诗效果,不无感慨地说过:"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晓畅,当一个人处于非常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另有诗兴来表达这种严重的现实。"他沉思地说:"恐怕谁也无法注释这种现象......事先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但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啦,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 显而易见,毛泽东所不写意的,不是自己真正写不出诗来,而是担忧自己失去了写出好诗的情况--斗争的压力和乐趣。这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
尼克松没能引起毛的兴趣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来中国之前,白宫助手为他找来了英文版《毛泽东诗词》。尼克松精心阅读并从中遴选了一些诗句,试图以此找到共同话题,达到在没有减缓台湾、越南问题的状况下促成中美相助的目的。 2月21日晚的宴会发言中,尼克松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时光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创立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但是,尼克松最终没有引起毛泽东谈诗的兴趣,都没有达到使中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的目的。 1974年5月,毛泽东又会面了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大主教。马卡里奥斯说:我读过毛主席的许多诗词,十分爱读。这些诗词中含有人道的感情及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关于生活的概念。毛泽东只回答:我不会写诗呢。马卡里奥斯保持说:不管怎样,你是在写诗,书写历史并改造自己的国家。他另有趣地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说:花一样的国度里到处都是太阳("芙蓉国里尽朝晖")。 虽然马卡里奥斯从宗教的熟悉角度提出毛泽东诗词的"人道的感情",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但他看到了诗词书写、改造人类思想的作用,确实比尼克松的实用主义要深刻。 1975年1月12日,毛泽东会面了联邦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施特劳斯谈到同行的国务秘书施莱夫人特别喜爱毛泽东诗词,来华前推荐他也读了。毛泽东依旧回答:我不会写诗。施特劳斯说:至少已往会。毛泽东却保持说:已往也不会。我会打仗。施特劳斯说:会打仗,会写诗,会领导人民做不少事儿。 虽然来访的外国人因政治看法、文学造诣不同及对中国旧体诗词的难以理解,对毛泽东诗词存在着较大隔膜,同时毛泽东的回答也必然包括着谦虚成分,但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他们面前评价自己诗词的一个共同态度也是明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诗词当做文学,而是当作一种武器,和自己的斗争结合在一路。 引人注目的"反修"诗 在已经公开宣布的近70首毛泽东诗词里,第一次将世界形势作为背景的,应数1935年10月毛泽东长征中写下的《念奴娇·昆仑》。词中写到,"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毛泽东之后的自注这样注释:"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在此之前,毛泽东的诗词中尽管出现过"世界"、"宇宙"等词语,但都是指作者的生活情况或是主观世界,并非国际形势。 这首词写作于红军长征即将结束,面对日渐尖锐的民族矛盾,毛泽东开始真正走向了世界,考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战略。
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范围看,他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反对日本侵略。毛泽东在词中设想了一把倚天巨剑,要将炎凉不平的世界,砍削为"环球同此凉热"的平等世界,即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大同。 从那时起,国际形势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新源泉--有悼念在缅甸抵御日军牺牲的戴安澜将军的七律,有讴歌执政鲜妙香山抗击美国侵略军的《和柳亚子先生》,有讴歌亚非拉民族束缚斗争大好形势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1959年,中苏两党干系出现镇静。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引出了毛泽东的一组"反修"诗。 同赫鲁晓夫会谈后不久,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是指赫鲁晓夫访美时一个农场主送给他三头良种牛和一个资本家送给他一盘古银币,赫鲁晓夫十分高兴,在毛泽东面前大加称赞美国人有汽车、有房子的"幸福生活";"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是调侃赫鲁晓夫吹嘘世界要成为"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1959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杭州过生日,将他写的两首诗分送给在座的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小组成员,其中一首是《七律·读报》:托洛茨基到远东,不战不和逞英雄。列宁竞抛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诗中多处借用赫鲁晓夫访华历程中指责中国的语言和口吻,自嘲说,世界就要实现大同,只有中国事"不识相"的"蠢虫"。"叶督"指清末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采取"不战、不和、不走、不降"政策,最终被俘,拘禁印度而死。 1960年6月13日,毛泽东又写了一首《七律·读报有感》。与前几首针对赫鲁晓夫访美、访华背景不同,这一首针对新的国际风云,蕴涵史实最为丰厚。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过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政府达成协议,商定1960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谈,讨论关于裁军及宁静共处的协议。赫鲁晓夫对此寄予厚望。然而,"青云飘下能言鸟",给了赫鲁晓夫迎头一击。 5月1日早晨,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当天空上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红场上进行阅兵时,得到防空兵司令比留佐夫的秘密报告,U-2已被击落,飞行员被俘,正在审讯。美国中心情报局原以为飞行员必定死亡,可以承认,于是在第二天通过报道说一架飞机在土耳其境内失踪。然而,被俘的飞行员这只"能言鸟"一五一十交代了从事特务工作的侦察义务。 1965年夏秋之间,毛泽东写下了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另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是毛泽东继《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过后,又一首提到鸡雀与鲲鹏的诗作。毛泽东用这个典故,是因为经他修改于1963年9月宣布的"九评"文章之一《关于斯大林问题》,曾用俄国克雷洛夫寓言和中国《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赫鲁晓夫是鸡雀,斯大林是鲲鹏和鹰。
诗词是他心里斗争的火花 综观国际风云中的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险些都产生于中苏论战时期。这是事先的国际情况和毛泽东的个人性格所决定的。从1959年底开始,中国在美国的军事、经济
封锁之下,又面临着赫鲁晓夫组织的反华围攻。一时间,"高天滔滔暖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中国似乎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困境。在国内,因为"大跃进"的失败和严重自然灾难,造成为三年经济困难局面。毛泽东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意志,成为他创作的需要和动力。 从1959年到1965年,毛泽东共写出了22首,平均每年3首以上。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诗词创作的第二个低潮。第一个低潮是1930年至1935年之间,平均每年2首以上。事先也恰恰是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各种错误路线先后统治中共中心,毛泽东频频遭到排挤,最终红军被迫进行费力的长征。 这两个时期,都是毛泽东受到来自内部阵营压力还不能公开反击的时候,也是他诗词杰作频出的时候,他被压抑的心情只能通过诗词的蕴藉方式来宣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些诗词,是他心里斗争的火花。贯穿和洋溢于这些诗词的,是强烈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无畏精神。这种贯穿于毛泽东诗词的浩然正气,使我们明天回味这些诗词时,仍能感到黄钟大吕般的震撼。
上一篇《揭秘晚清湘军的兴起与落寞:皆因太平天国》故事精选
晚清湖南地方军队被称为湘军。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随着湘军 ..
下一篇《一纸吓退十万兵 毛主席的几次退兵之策》故事精选
一、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