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明太祖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一些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
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明太宗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幅锦缎,说:
“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肉。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太祖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一说,也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场惊怕,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维庸往来密切,明知胡维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可是明太祖一翻脸,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李希烈发动叛乱以后,派兵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危急,洛阳也吃紧了。公元783年,唐德宗从西北抽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的人马去增援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接到命令,带了五千人马到了长安。
泾原兵士听说朝廷下令调动,本来认为一定有什么犒(音kào)赏。到了长安,正碰上下雨,兵士们浑身透湿,冻得发抖。第二天,朝廷官员带着军粮去劳军。兵士们一看,都是些粗饭冷菜,大伙十分失望,气得把饭罐子踢翻了,嚷嚷说:“我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敌人的。连饭都不让吃饱,还打什么仗呀?”
有个兵士站了出来,说:“他们当官的不给,咱们自己去拿!长安有的是钱和绸缎。听说皇宫两边有两座官库,里面的钱和帛多得放不下。大家去拿吧!”
经过这样一鼓动,兵士们更激怒了。大家不管将领们的拦阻,乱哄哄地往城里拥去。
有人报告唐德宗,德宗慌了神,赶快派宦官带着二十车钱帛,去慰劳兵士。激怒的兵士根本不理,他们杀了宦官,一股劲儿往皇宫冲。
唐德宗听到乱兵快要进宫来,想召禁卫军抵抗。但是那些禁卫军腐败得很,听说泾原兵士闹起来,不敢出头。德宗没办法,只好带着纪子、王子和公主从后花园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去避难了。
兵士们进了官,听说皇帝跑了,就打开官库,拿钱的拿钱,取绸缎的取绸缎,整整闹了一夜。最后,他们找到节度使姚令言,要他拿个主意。姚令言说,还不如请太尉朱泚(音cǐ)来做个头吧。
朱泚原来也是泾原节度使。因为他弟弟朱滔反叛唐朝,牵连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留在长安,挂个太尉的名。他本来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现在泾原将士拥他做头领,怎么不愿意?
朱泚接管了长安兵权,就有一批失意政客和藩镇将领拥护他。朱泚有了兵力,就在长安立起新朝廷来,自称大秦皇帝,并且亲自带兵进攻奉天。
唐德宗逃到奉天,刚刚喘了口气,朱泚已经打过来了。幸亏禁卫军将军浑瑊(音jiān)赶到。浑瑊本来是郭子仪手下大将,是个很有威望的将领,由他来统率将士抵抗朱泚,人心才安定下来。
朱泚督率叛军攻打奉天城。浑瑊带领将士日日夜夜血战。朱泚使尽力气攻了一个月,还没有攻下来。朱泚着急了,派人造了特别大的云梯攻城。浑瑊在城墙边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满了干柴,还在城头准备好大批松脂火把。叛军兵士纷纷攀着云梯往上爬,城外的箭像雨点一样射到城里,眼看城快被攻破了。忽然云梯一架架都陷进地道,地道里烧着的干柴冒出烟火,城头上的唐军又往下扔火把,把云梯烧着了,大火熊熊燃烧,云梯上的兵士被烧得焦头烂额,掉了下去。
浑瑊率领城里守军从各城门一起杀出,把朱泚叛军杀得大败。
这时候,奉天外围又来了两支援军,一支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的,一支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音chéng)率领的。朱泚一看形势不妙,赶快撤了对奉天的包围,退回长安。
唐德宗命令李怀光和李晟乘胜收复长安。哪料到李怀光到了咸阳,却和朱泚暗中勾结,一起反唐。李晟到了长安城外,前有朱泚,后有李怀光,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极其危险。
李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将士,使唐军将士士气始终很旺盛。长安附近的唐军都自愿接受李晟指挥。李怀光想命令他部下将士袭击李晟,将士们都不答应。李怀光害怕起来,先逃到河中去了。
李怀光一逃,朱泚就孤立起来。
浑瑊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唐军声势浩大,吓得朱泚龟缩在长安城里不敢出来。
李晟召集将领商量怎样攻城。将领们说:“当然是先打下外城,占领街坊,再进攻皇宫。”
李晟说:“街坊狭窄,如果我们跟敌人在街头作战,就要伤害百姓。听说敌人重兵在皇宫后面的御苑里。我们不如从北面打开城墙,集中兵力向御苑进攻。这样,宫室不会遭到破坏,百姓也不受惊扰。”
大家都佩服李晟想得周到。接着,李晟就分派部将出击,先消灭城外的敌军。最后,打开了城北城墙,大批步兵骑兵一起猛攻御苑。朱泚没法抵抗,不得不丢了长安逃走。来不及逃走的士兵也都缴械投降了。
李晟进了长安,向全军将士下了命令,说:“长安居民,受够了叛军的苦,不能再去惊扰他们。”唐军进城以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唐德宗回到长安。过了一年,浑瑊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那个自称楚帝的李希烈打了几次败仗,也被部将杀了。
李晟、浑瑊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吐蕃贵族害怕他们掌握兵权,对他们不利,就采用离间的计策。唐德宗本来猜忌功臣,又中了吐蕃贵族的计,把李晟的兵权撤了,神策军归宦官掌握。从此,藩镇割据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1、短篇鬼故事:树下的冤魂鬼怪故事2、送情报遇到的灵异事件鬼怪故事3、短篇鬼故事:老宅怪谈鬼怪故事4、八十一个殉葬武士鬼怪故事5、民间鬼故事:山椒异闻录鬼怪故事6、 ..
1、139隋炀帝游江都中华上下五千2、范缜反对迷信中华上下五千3、姚崇灭蝗中华上下五千4、孔子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5、98关羽水淹七军中华上下五千6、224刘伯温求雨中华 ..
民间故事50个原文
哲理小故事短篇1000字
寓言故事12篇免费
中华上下五千免费60个
中华上下五千九个真实
鬼怪故事60篇合集
童话故事5个合集
抗日战争故事优选6个
罗马神话200字热门
希腊神话600字免费
本站名称: 狸猫故事(m.limaogushi.com)
内容收集于网络或由网友投稿提供。
如有侵权请迅速联系本站,本站在核实后立刻作出处理!
Copyright ©狸猫故事 2019-2022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