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失败了,他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碰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高出许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许多的李世民。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忘八史官一笔取消。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疏忽不计。他一向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品德上,我们敢下定论之于李世民的虚张声势、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灼烁、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之贡献。可历史除了这些,另有更主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正人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定,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洒玄武门(1)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大唐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爱妃张婕妤镇静而来。她通知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诬陷他和元吉淫乱后宫,昔日又带了诸多兵将前往玄武门。
李元吉晓畅,欲进宫就必须走玄武门。他所熟悉的李世民阴险毒辣,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况且,李世民还带着兵马。他发起太子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马集结起来,然后派人通知父皇你我生病了,看一看形势再说。”
建成却道:“集结兵马倒有需要,但托病不去却不可。世民诬陷我们,我们要去父皇处说晓畅。倘若不去,不正说明了我们心里有鬼吗?”
太子建成在这种时候还敢于去见唐高祖,无非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的心腹。纵然世民有什么小举措,玄武门兵将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无大虑。
两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事儿的严重性,只带了几名扈从骑马赶到玄武门。进了门,到临湖殿时,两人觉得形势不对。父皇的侍卫一个也未见。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来,总觉得天空上地下都是杀气。
建成道:“恐有不测。”
一贯骁勇善战的元吉也感觉到了这种危机,拉着建成掉转马头正欲回东宫,临湖殿左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元吉扭头看李世民,大惊失色。只见李世民浑身着铠甲,手挽硬弓,骑在一高头大马上,俨然是两军对垒时的装束。元吉一面叫建成快跑,一面向世民开弓放箭。但因为过于镇静,力道不够,准度又失,三箭皆未中。元吉拍马就跑,李世民却并未向他放箭,而是把弓对准了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应声落马。
李元吉见建成落马,扭转马头欲救,旁边又闪出李世民的爪牙尉迟敬德和七十余骑来。元吉曾是这个爪牙的手下败将,此时一见,更是张皇非常。一不留神,被对方射中坐骑,跌落尘埃。李世民趁势拍马过来辚轹之,不想被树枝扫落马下。元吉大怒,上前揪住李世民,拔出长剑,可惜李世民浑身铠甲,无处下手。元吉抢过李世民的弓来,对着拙笨的李世民当头罩下,想要勒死他。谁知尉迟敬德赶到,手起刀落。元吉紧伴伴随着太子建成而去了。
在这一弑太子历程中,建成带来的扈从大部分被杀,只有几人逃离了玄武门,赶到东宫报信。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得知建成已死,痛哭叹息道:太子生前待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与领副护军薛万彻、谢书方率领东宫、齐府精兵两千人飞驰玄武门。
李世民早已安排张公谨关闭城门,两千精兵不得入,放箭万支。掌握玄武门卫兵的敬君弘开城门与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大战,瞬间被杀。守门兵与东宫精兵战多时,喊杀声惊天动地。领副护军薛万彻主张去攻打秦府,来个釜底抽薪。李世民张皇失措,令尉迟敬德举起建成、元吉二人首级,东宫兵将见
大势已去,大部分逃散,但仍有小部分士兵在奋力攻门。
李世民令爪牙尉迟敬德手持长矛,去见唐高祖。高祖大惊失色,“明天谁作乱?你来此干什么?”
尉迟敬德不拜高祖,紧握长矛:“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之。秦王怕惊动陛下,派我来保护你。”
高祖长叹,问一贯支持李建成的大臣裴寂:“事儿想不到真发生了,现在该如何是好?”
裴寂不答。因为恶棍尉迟敬德的长矛闪烁着带血的光。
早被李世民收买了的大臣陈叔达恬不知耻地接口道:“建成与元吉无功于天下,常妒忌秦王大功,今被秦王诛之,实是人心所向。陛下现在如果能将国事交于秦王处理,就没有事可发生了。”
尉迟敬德又道:“现在外面仍有东宫与齐府乱贼顽抗,请陛下降手书,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
高祖在心里讲,我不答应行吗?你不给我一矛?
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头颅血已滴尽,李世民在玄武门下脱掉战袍,去面见唐高祖。高祖前后左右之卫兵早被李世民在埋伏之前铲除,李世民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那一天无论如何都应该让先人记得,因为本应该是大唐天子的太子李建成用血染红了玄武门的城墙。
三天后,李世民称太子。两月后,李世民称帝,将李渊视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626年)发生的玄武门兵变并没有伴伴随着建成太子的血迹而消逝,自这次玄武门兵变后,大唐又发生了三次宫廷政变。大概把这所有都归罪于李世民,似乎有些不仁道,但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公元705年,已82岁高龄、病危的武则天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她的男宠,两个奸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乘霸术反。是时,皇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韦率领五百羽林军闯入玄武门,将张氏兄弟斩首,并收拾了二张的党羽,把诸多脑袋割下来,挂在城墙上示众。此次政变表面看起来是李唐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天下,但其本质仍是谋反。因为事先武则天还没有死呢。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和羽林将领李多祚率领三百羽林军直向皇宫进发。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后宫所生,公元706年秋,被立为皇太子。其性情刚果,没有贤能的老师指教,办事没有行为准则。其时,大臣武三思以韦后的势力,欲图不轨,但畏惧太子的势力。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安乐公主,常常唆使安乐公主凌辱重俊,以不是韦后所生而呼为奴。并数次劝公主请求中宗废重俊为王,而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李重俊自然忍受不了这样的羞辱,于是就有了神龙三年(707年)七月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把武三思与武崇训和其党羽十余人当场杀死,但李重俊并不满足,他又命令手下分兵守卫宫城诸门,亲自率兵追至肃章门,斩关而入,追杀韦庶人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庶人及公主遂拥中宗李显驰赴玄武门楼躲避。
李多祚领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守卫兵卒拒挡,不得进。这时,李显向下面的士兵大叫:“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众将士一听,立即倒戈。李重俊是以大败,率部属百余人逃离京城,在鄂县西十余里歇息时,被部下杀死,并把首级献于朝廷。
三年后,公元710年,一向把武则天当作偶像的中宗李显的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同谋毒死了中宗,立中宗第四子李重茂为少帝,把自己封为韦太后,并临朝御政。不久,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率羽林军入玄武门杀了韦太后以及安乐公主。
玄武门,仿佛成为唐朝宫室的恶魔。又仿佛成为宫廷斗争的擂台。如果谁想不仁不义,就上台比试比试。更大概是,建成太子的冤魂一向在那里飘荡,招来更多的冤魂和一些早就该死的人。
建成大功不可没(1)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建成,就很
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之后的唐帝国。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他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在留守任上,他的眼光与胸襟都是隋朝其他大臣所不能比拟的。
他早有反意,但当天下已难以收拾,谶语人人耳熟能详的时候,他的预备还不充分。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而且逼反了李密。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已往,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于是,称病不去京城就成为他那时常常玩的把戏之一。
他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辨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事先李世民不到二十岁,阅历不如李建成,性格更不如李建成“仁厚”,所以,李渊把大宝都押在了河东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之后又参与了太原起兵密谋,这所有都会在情理之中,容不得半点嫌疑。
公元617年,隋太原副留守的脑袋被李渊砍掉,李渊宣布正式起兵反隋。一个月后,李建成奉命从河东风尘仆仆赶回太原,就起兵后的战略制定和组织工作与李渊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协商。
从这时起,李建成为大唐的创建浴血沙场,创下了赫赫战功。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隋都长安,唐军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争,其中决定性战争的总指挥都是李建成。
第一场大仗的对手是西河郡丞高德儒。是时,李建成引兵攻西河郡,高德儒死守。李建成与士兵同甘苦,深得民心,很快便生擒了高德儒而结束了战争。
平定西河郡后,李渊建大将军府,组建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七月,李渊率军三万离太原西进长安,隋朝西留守代王佑派隋名将宋老生领精兵两万守霍邑,又派大将军屈突通守河东。两人相互照应,相约一方受攻击,一方必救。
适逢阴雨连绵,粮草不继,又有新闻来说北方突厥与割据势力刘武周将乘虚袭击太原,人心惶惶。李渊依裴寂等人发起,欲退兵太原,再图后举,但李建成却苦谏,李渊只好作罢。
二十八日,太原粮草运到。
八月初一天气转晴,李渊命晾晒铠仗行装。
初三早晨,李渊即率轻骑借浓雾掩护,沿傍山小道直趋霍邑。
为防宋老生闭门固守,李渊采纳建成用轻骑诱其出战之计,亲率骑兵数百至城东,命建成、世民各率数十骑,逼至城下辱骂,以激怒宋老生。并将士卒分十余队由城东南向西南佯动,造成攻城假象。宋老生大怒,亲率三万大军从东门、南门出战。这样正中了李建成之计,经过鏖战俘获了宋老生。
夺取霍邑后,李建成统领一路军马,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李建成采取自动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消弭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底子,李渊事先大喜道: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矣。
成为太子后的李建成的主要运动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那便是辅佐高祖处理军国大政,参与决策。高祖外出时,则要居守监国。
也正是因为此,之后诸多被李世民收买的朝中大臣总以建成无功于社稷在高祖耳边吹臭气。可这群大臣似乎忘了一件事:李建成已不是帝国未成时的李建成,他已经是准天子了。难不成,让未来的大唐天子还以马上治理天下?!当这些大臣们在吹捧李世民东征西讨之功时,显而易见忘记了一件事:没有建成太子就不可能有李世民的军事成功。
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几件事儿。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建成太子镇蒲州防御突厥。在保证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同时还促成为行军总管段德操击败梁师都与突厥的联合进犯。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稽胡军队数万人骚扰大唐边疆,李建成又奉命率军讨伐。队
伍驻扎在赞州,与稽胡军相遇,李建成指挥唐军进击,大破敌军,斩杀几百人,俘虏一千多人。
武德四年(621年)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
武德五年(622年)、六年(623年)、七年(624年):防御突厥。
由此可见,上述所定论不虚。在这之外,太子建成在辅佐高祖治理国家政事的同时,也进行了频频军事行动。如镇压乱民祝海山的暴乱以及征讨李世民未剿灭的刘黑闼。
只是李世民是在台前,而建成太子却是在幕后。但也正如刘邦所论之“功人”与“功狗”一样,谁是人谁是狗,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
一个真实的建成太子(1)
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将篡改《旧唐书》的许敬宗凌迟。如果不是他,有关建成太子的事儿不会只寥寥数笔,建成太子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我们从关于李建成的几件事上依然可以搜寻出其真实面目的。历史掩盖不住李世民篡改国史的丑恶,更掩盖不住建成太子的真善。
第一件事是玄武门兵变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痛哭不已,与众将士言:太子生前对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奔赴玄武门,为建成报仇。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二冯所为正是此注脚。
第二件事是破刘黑闼之战。作为唐朝统一中的最终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建成太子破刘之前,已有元吉与李世民征讨过,但因为二人没有对他们实行安抚政策,反而还施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再加上这些人对李家的疑惧心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刘黑闼再次造反,抵抗大唐。
李建成只好亲自征讨之。他接受了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发起,改变已往“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相互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李建成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减缓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了下来。在这一事件中,虽然采取的宽大安抚政策是出于魏征,但实施者却依然建成。
和李世民一样,建成太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他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之后的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之后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曾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也在之后的贞观年间“甚有惠政”,也曾被李建成视为心腹。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另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
那么,让我们看一看这样一个人被许敬宗描绘成什么样的吧。《旧唐书·隐太子传》记:(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wolf)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看一看这段精彩的描述,丝绝不比武侠小说的盘肠大战逊色。“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始终不晓畅,一个吐了数升血的人还能活下来?!
在这里,除了把李建成描述成一个阴狠歹毒的人外,还被描述成为一头猪。既然李世民吐血数升,假定不死,那么毒药的分量应该与酒相当。如果这个事儿存在的话,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建成太子端着一碗比芝麻糊还稠的酒给李世民喝。李世民费了好大劲才把酒舔干净,然后肚子疼痛,回家吐血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不知是谁报告给了高祖,说世民喝了像芝麻糊一样的酒,在吐血呢。按照人嘴的大小和肠子的直径
与血的数量,高祖到了世民处,李世民一定还在吐。在把李建成描述成猪的同时,也把李世民刻画成为更蠢的那一头。
这只是史书中一个小片段,另有一件事是,建成太子给了李世民一匹根本已经站不起来的劣马,想摔死李世民。李世民大概在当天眼睛迷离,没有看清那匹马到底是好马依然劣马。但这个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骑上马时却还没有感觉出马是劣马,于是,在高祖眼皮子底下摔倒了。纵然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李世民在高祖面前作秀。
建成太子真的就这样愚蠢和冷血吗?所有的事实已经证实这是胡编出来的。唐朝时小说还不发达,所以许敬宗编的这两个故事在事先可能会蒙住一群人,但现在,恐怕只能蒙住傻子。
史书上有确切记录:在建成太子死后,其党徒散亡于民间。李世民费了很大的劲都没有捉到这些人,倒不是因为这些人神通宽大,而是因为人们同情太子建成,所以会想办法将这些人藏到朝廷无法找到的地方。建成太子经营多年的河北地区,人心不稳,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进行反对李世民的起义时有发生。
贞观元年(627年),一向支持建成太子的燕郡王李艺造反。此人就是相传中罗成的老爹,因之后投降唐朝而赐姓李。同时老天也发怒,贞观元年炎天,山东干旱。八月,河南下霜。九月又发生了日食。不久,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造反。
玄武门兵变后不久,幽州都督王君廓不服李世民登基,奔于突厥。突厥颉利可汗见唐朝内乱,大举进犯。李世民遣尉迟敬德出战,虽然大败突厥,但损失也不小。此事刚平息不久,颉利卷土重来,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李世民又筋疲力尽地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他大骂颉利背弃盟约,是无耻小人,同时又迫切调动唐军主力向渭水进发。颉利见唐军越聚越多,无隙可乘,于是和李世民媾和,即为历史上的“便桥会盟”。
从各种各样的史料来看,突厥进犯大唐的原因就是见唐朝内大乱,此乱自然就是李世民亲手制造的“玄武门兵变”。表面来看,“便桥会盟”似乎是李世民用壮大的武力让突厥滚回了老家,但这一事实却是创建在付出大量金钱的底子上的。突厥本是蛮族,他不可能有仁义品德之代价观。他的进犯无非是想趁火打劫,至于建成太子之死,他们并不体贴。但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会有突厥入侵中原之事吗?
假定没有玄武门之变,这些大臣们会持续跟随李建成。建成太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役。这是一定的,是由事先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可创造出另一模样的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天子李建成创造的。
李世民的几件事(1)
李世民夺得帝位后,做了几件让明天的有识之士大加嫌疑的事儿。
贞观六年(632年),大臣们都请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李世民也做如是想。但魏征却反对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规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泯灭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现在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犒赏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干呢?”
李世民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但心里的结却并没有马上解开:“魏征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呢?”
大概就是出于这种念头,他在贞观六年做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他释放了三百个犯死罪的囚犯“回家跟亲人诀别”,并要求他们在一活期限内回到来。苍天在那
一年不知怎么就开眼了,囚犯们居然在规定之期限内都回到来了。李世民大喜之下又把这些人无罪释放了。万民景仰李世民,文人们开始筹划“仁德”之君李世民的教化之道。
大凡天下的蠢事都是因为某种人抱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出来的。李世民放死刑犯无非是想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仁德感染了这些忘八,但顾此失彼,在天下人赞叹他的教化之功时会嫌疑一个问题:既然天子的品德感染已经做到了如此之地步,为什么监狱里还会有这么多犯大罪的人?
中国有句俗语叫“顾头不顾腚”,李世民此举正是此俗语的诠释。
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看国史。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刚一去世,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要看国史,时任谏议大夫的朱子奢就是不给他看,并说,如果您一旦看了,发现里面有不利于自己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如此,先人从史中还能得到什么呢?
李世民在这个时候也不纳谏如流了,用自己夺来的天子权力把《高祖实录》与《今上实录》看了个遍。他发现了好多问题,就像我们明天发现别人日记里有对自己的反面评价一样。倘若我们发现这种状况,就会把写日记的人揍一顿。因为我们没有需要涂改,毕竟我们是个小人物,世人没有了解你的需要。
可李世民不同,他是一朝之主,一国之君。无论是事先人依然他的子孙们依然先人都有了解他的渴望,而减缓这种渴望的途径就是看事先的天子实录,也被称为起居注。起居注是专门写天子日常生活和言论的,天子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天子都没有看,尊敬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畏惧天子打击报复。但李世民这个所谓的明君却做了一惊天动地的大事,正如他当初杀兄逼父一样的惊天动地。他看起居注给唐朝之后所有的天子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其实,他只是看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至多会留下违反先例的骂名。但他还改。他找来被后代称为奸佞的许敬宗修改之。把玄武门之变和建成太子的事儿一概涂改之,实在改不动之处便闪烁其词,于是,史书中便有了唐朝开创之初的一切战争功劳要么是李世民一人所有,要么李建成不过是沾点星光而已。他甚至还诋毁自己的亲哥哥(这可能并不是他本意,而是那可恶的许敬宗搞的鬼)。《旧唐书》里面说“建成、元吉实为二凶”、“建成残忍异常”。这是比较虚心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不加细查就开始骂上了“建成庸劣”。
其实把建成太子的品德这样一改,倒反显出李世民的品德不怎么样来了。如果李世民的品德很好,还至于用“踩矬子显身高”这种愚蠢的方式吗?
后代提到李世民,便和贞观之治与纳谏如流等同起来。不可否认,李世民的确让大唐步入了封建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据说事先丢了东西在路上,转头还能找返来,晚上睡觉(sleep)不用关门。真是乾坤朗朗,苍天可鉴。
其实,贞观之治的出现先有李渊打下了坚固的经济与政治底子,后有诸多谋臣的辅佐,打一个不雅的比喻,随便放到龙座上一个人,只要不是白痴,都能做到此一点。
关于他的纳谏如流,从贞观前期他和魏征的一段谈话里可看出背后的意义来。
魏征:陛下贞观之初诱导别人提意见;三年以后,见纳谏之人乐之。但前后相比,受谏之勉强已有了。
李世民大惊(被魏征看穿而惊):你凭什么这样讲?
魏征:陛下初即位时,有人犯罪,您赐以死。孙伏伽谏止,认为此人罪不当死,您犒赏给了孙兰陵公主园,值百万。有人说赏太厚,您说,之所以这样,就是想让人使谏也。但之后柳雄犯罪,戴胄上谏说不当死罪,您只是给予了戴胄一番表扬而已。近日,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劳民伤财,您却有点不高兴,还说,国家不使一人,不收一租,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所以,我知道您对纳谏之事不上心了。
这段话记录于《唐
书·魏征传》中,从此段记录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所谓纳谏,不过是做给人看的。伴伴随着之后的贞观之治的出现,他便现出了本来面目。
既然他的纳谏是做给人看的,那么,历史记录的他肚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危,他以为自己就要完蛋了,便嘱咐太子说,徐茂公这个人太忠义,当初李密造反被杀,他不避嫌疑,替他收尸;他的结拜兄弟单雄信犯了死罪,他先是以官爵为单雄信赎罪,之后又割下自己的肉喂单雄信。所以,这个人虽然有才智,但你却于他无恩,恐怕我死后你上台不能服他,我先把他废黜了,等你上台用他为仆射,如果他不服气,就杀了他。
这就是李世民亲口对儿子说的话,徐茂公是什么人?参加了玄武门兵变,在并州十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曾当众夸奖徐茂公说,古之卫青、霍去病都不及他。但这样一个为唐朝安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李世民却是不放心的。
尉迟敬德,这个在玄武门兵变中出力最多、双手沾满鲜血的李世民的鹰犬之后也不被李世民所放心。他曾看着尉迟敬德的满脸横肉问:有人说你要造反,为什么?
满脸横肉的鹰犬气急败坏,“对!我是要造反。我跟着您征战四方,身经百战,看一看我现在浑身都是伤。天下已定,您却嫌疑我要反?”
说完后,还撒娇,把衣服脱了扔在地上,把身体上的伤痕给李世民看。
李世民赶紧挤出眼泪来,“快穿上衣服,我不嫌疑你了”。
引上面几件事,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李世民并不是一个有德明君,但看他治理国家之术和杀死建成之策,且可算作是有道(术)之君而已。
洞烛秦王之奸的李元吉(1)
公元618年,大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一个人被立为太子,就注定了他是未来的天子!这就要求他必须学习如何治国、如何理政,注定了他将不再如创业之初那样东征西杀,也注定了他不会再立战功。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常要按照李渊的指示学习治国之道。也正因此,才让李世民的累累战功被世人所见。在李世民开疆扩域历程中,一向跟随他的齐王李元吉对其可谓洞烛其奸。
元吉本是一介武夫,之所以与建成走得很近,不过是因为建成毫无心机,仁厚宽简。此性格让建成做人做事都无遮无掩,这就让头脑简朴、四肢发达的李元吉觉得此人“可交”。在这里倒很有需要说一下元吉这个人。被篡改过的《旧唐书》里说,元吉也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但他却没有如李世民那样直接和建成太子对抗,而是先和太子建成联合杀李世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和召唤力根本不可能与李世民相比,待杀掉李世民后,他再图建成太子。我不知道这是哪个笨蛋文人篡改的,首先就没有一点逻辑思维。建成本是忠厚忠实之人,李元吉如果不是傻子自然就能想到下面这一招:杀掉李世民诬陷建成太子。他杀李世民的机会多不胜数,常和李世民在外征战。在战场上,机会多的是。何需要招摇过市地和建成太子联合呢?
假定李元吉是傻子,他也的确有篡太子之位的念头,作为武夫的傻子做事一定是以武力来取胜,他齐王府不是没有武功高超之人,况且他自己就是一员比李世民要厉害出许多的猛将。他想杀李世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从他和建成太子来往频繁可以得知,他不是傻子,他懂得谁是大暴徒谁是大暴徒。又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后,他想把李世民勒死的显示来看,他和建成的友谊之深厚毋庸赘言。那么,《旧唐书》何以要篡改关于李元吉的事儿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头脑简朴的武夫太忠于建成。而李世民早就在《旧唐书》上把建成定义为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元吉这样忠诚的朋友呢?
李世民的城府之深、企图之多,让李元吉觉得跟这个二哥在一路很费脑筋。因为常和李
世民奉父皇之命定天下,他清楚地知道李世民绝不是甘心当秦王的主!他跟建成说,老二常和父皇来我府上,我的护军宇文宝武功了得,让他埋伏在我宿舍,把老二干掉。
建成赶忙摇头,此事不可,你绝不要做!
元吉大怒:我是为你好!看来我是狗拿耗子了?
此事不久,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太子建成便跟李渊发起用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讨,李渊答应后,建成又怕元吉出事,便希望李世民的部下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与之同行。
元吉趁势向高祖发起,将秦王手下的两个狗头军师杜如晦、房玄龄赶走。高祖对李世民“广纳狡诈之人”的事也略知一二,便答应了。元吉又道:“秦王狼子野心,若提防不得,请杀之!”
高祖回答:“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
元吉回答:“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聚集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高祖不语,元吉见此情形,怏怏而退。
适值李渊要避暑太和宫,按照老例,李世民与李元吉要跟随。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宫,当兴精兵袭取之。抓住他后置土窖中,只开一孔以通饮食。”
建成依然没有赞成。不久,李世民抢占先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元吉与建成被杀。李元吉虽然洞烛其奸,但却迟迟得不到下手的命令,是以大败。而李世民却是一个只凭传言就杀人的人。
他的猛将李君羡,因促成为“便桥之盟”,所以李世民当着众臣夸奖道:“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在不久后被李世民杀掉了。早在贞观初,白日接连出现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当天子。”其时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
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羡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说出来。李世民张着嘴半天没回过神来,好久,才阴笑着说道:“明明是一个男儿,怎么叫女孩儿子的名字?”
又因为李君羡官邑属县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觉得太史之占和谣言很可能要验在这个李君羡身上。他当初想要杀建成太子时也造了许多谣言,难道这个李君羡……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久,他把李君羡调到华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弹劾他。如他所愿,一份“李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的奏书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下令斩之。
如果建成太子有一点李世民的毒辣之心,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元吉临死前很可能懊悔,碰到了太子建成这样“忠实”的笨蛋,不然,死的定会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半点假定。但是因为抱着对建成太子太大的遗憾与对李世民的仇恨,迫不得已假定一番。从古至今,区分一个君主是否昏与明、庸与聩的标准似乎就是他的业绩。而这种业绩是留给先人的,也就是说,先人才有资格评价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这先人里还分两种,一种是文人,一种是普通百姓。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朝代,百姓对上都所知甚少。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会来讲,百姓诉苦的时间要远大于他想要了解朝廷内部形势的时间。大唐虽然太平强盛,但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干系。所谓太平,不过是收老百姓的税顺利一些;所谓强盛,不过是让境外的诸族臣服而已。
现在无法了解事先老百姓对李世民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样的了,纵然有,恐怕也不能置于史书。况且,前面已经说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参加时政。所以,太平盛世之于老百姓,就是能有长久的安生时间来过日子而已。
先人中的老百姓会以“明君”二字评价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太平盛世。而先人中的文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在一定太平盛世的同时还会对天子之位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论。他们理论的结
果就是李世民“天子之位”来路不明。在他们这里,“明君”二字已经去掉了“明”字。
在前面我们讲过,贞观之治的出现是高祖李渊奠定的底子和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假定是建成太子当国,根据他的个性与品行,他自然也会将大唐带到太平强盛的境地中来。他还会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
但他失败了,他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碰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高出许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许多的李世民。
上一篇《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童养媳皇后》故事精选
童养媳过的是多灾多难的生活,是不幸的人。然而在汉朝皇家却也出现童养媳,她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她成为童养媳并不是由于娘家的贫寒,恰恰相反,却是有大富贵作 ..
下一篇《乡里有个"府" 蹊跷有来由》故事精选
1111明光北面有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庄子不大可名子却很响亮,叫"赵府"。乡里有个"府"真是蹊跷。自古故事多蹊跷,这赵府的来历就是一段蹊跷故事。1111话说朱元璋在抹山二郎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