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老公其实我还是关心你的

丈夫:“老婆,我看你这牌还是别打了。”
妻子:“怎么了?亲爱的?!”
丈夫:“别人好歹还是十打九输,我看你是十打十输!这种日子我没法和你生活下去了!”
妻子:“亲爱的,也不完全是你说的那样吧?我虽然打起牌来没赢过,但我看起牌来也从没输过呀!”
丈夫:“那你还是一门心思在牌上啊?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也不顾及这个家庭。”
妻子:“那好,亲爱的。我答应你从今往后再也不打牌了。”
丈夫:“真的吗?我太爱你了,亲爱的老婆。”
妻子:“恩,是真的。我答应你的事,一定遵照执行的。放心吧,亲爱的!”
丈夫:“那我去厨房多做几个菜,好好庆祝一番。”
妻子:“好的,真是谢谢。哦,亲爱的,别忘了多烙几个饼。”
丈夫:“多烙几个饼?亲爱的,你饿了吗?”
妻子:“以后不再打牌了,只好天天到旁边看。多带几个饼,免得到点了还得回家劳你做饭......”
第2、让你叹为观止的各地乞丐

在去一些国家或地区访问或旅游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竟然都有乞丐。更奇怪的是因国情、文化和贫富的差异,各地乞丐也有各自的特色和形象,有的让你目瞪口呆,有的让你哑然失笑,甚至让你叹为观止。
去美国前,听人说美国富到这种程度――乞丐讨饭也要驾驶汽车。我心下总是暗笑,觉得这是虚妄之说。但到了美国,我吃了一惊,确实有乞丐驾车乞讨,否则真就饿死在半路上。美国人的口头禅是:没有汽车就等于没有腿。在美国,上班要开车去,上学要开车去,买东西要开车去,打瓶酱油也要驱车百十里地,这并非夸张。美国的乞丐形象往往怪异:在纽约街头,有个乞丐身上贴满或挂满各种金属零件、广告牌和歌碟。你绝对会认定这是个超级机器人,但他并不向你乞讨,也讨厌你拍照;在一些偏僻的城市,一些黑人乞丐会突然冲到你面前,面目凶恶,伸手管你要5美元,让你惊恐不已。可当你给他10美元时,他会从口袋里掏出5美元给你找零;在华盛顿某个风景秀丽的景点,一个金发女乞丐打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如果你没有钱,给我一个微笑也可以。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乞讨,让我们感动了好半天。
欧洲的乞丐比较文雅,甚至有些艺术化。他们大多手持乐器,三三两两地站在街头演奏,表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而变化,或忧伤或欢快,有时还有点自我陶醉,尽管地面上放着一顶讨钱的破帽子,但绝对没有一点乞讨的意思。在法国卢浮宫对面不远的一个小广场,我看到游人在围观一尊石膏像,便赶紧挤到前面去看,原来是一尊与大雕塑家罗丹的《思考者》造型相似的“读书者”:一个坐姿极优雅的女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当我为如此逼真的石膏雕像暗暗惊叹时,却看到游人纷纷往石膏像跟前扔钱。仔细一看,我的天,原来是乞丐装扮的!这乞丐是三十来岁的洋女人,满身满脸包括鼻子、眉毛、眼睛全涂满白粉,一动不动地做石膏像状。原来也是个讨小费的艺术乞丐!同行的作家们说,真是艺术之国,连乞丐也用艺术的手段乞讨。
俄罗斯的乞丐有截然不同的高低分界。一种乞丐躲在地铁站或地下通道暗处,像幽灵似的忽闪着,半乞讨半偷窃,令你躲闪不及。另一种却相当高贵,甚至悲壮。在莫斯科街头,一个破衣烂衫、皮鞋有洞的中年男人,坐在雪地旁的一块石阶上,表情严峻地拉着手风琴。但细细看去,他身上的衣衫却是上等呢料,皮鞋也是进口名牌,完全像一个突然穷困潦倒的贵族,不得已才向路人讨饭活命。
日本的乞丐文明而洁净,几乎有些害羞。他们默默地躲在立交桥或城市建筑的隐蔽处,藏匿在简单搭设的帐篷里,有时悄悄地去捡拾从无人售货机上掉落的零钱,有时接受一些慈善团体送来的捐助,但从来不骚扰行人。所以,走在日本的各个城市,有时你甚至会怀疑这是个没有乞丐的国家。
我们国内的乞丐,几乎清一色的蓬头垢面,而且尽力表演出令人悲怜的神情。有先天“乞讨资源”的是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将可怕的伤残处暴露给路人,以博取路人的同情。健康的乞丐则大做悲苦状,或弯腰屈膝,或步履蹒跚,或哭音涟涟,或磕头不已……据说有些乞丐因乞讨而暴富,但我不敢相信。
纵观各地乞丐状,很有点意思,为什么有的乞丐做艺术状、做表演状,有的乞丐做强盗状、做嬉皮士状,而有的乞丐做可怜状?如果你认真研究各地乞丐五花八门的行乞方式,一定能从各国、各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悟到这些现象背后不仅有点意思,而且还有点意味。
第3、艺高人胆大

江洋大盗杰克经过几天踩点,发现大富翁比尔是个不错的目标。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杰克轻松地进入了比尔的家里。比尔一人在家,电视开着,人已斜在沙发上睡着了。杰克上前拍拍比尔的肩膀:“伙计,醒醒,有客人来访。”
比尔睡得正香,睁眼一看杰克,吃惊地问:“你是谁?”杰克不做太多解释,只说:“给我保险箱的钥匙,还有密码。”
比尔见杰克人高马大,便乖乖地就范了。杰克绑住比尔后,兴奋地直奔保险箱,插入钥匙,输入密码,“咔”的一声,保险箱被打开。杰克拿出袋子,把保险箱里的钱扫个精光。
杰克正准备潇洒地离开,可刚到门口,就被几个警察逮住了。杰克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便问警察,一旁的比尔得意地告诉他:“我那保险箱的密码盘其实是电话号码盘,你拨完号,里面的装置就会自动报警。”
杰克差点气炸了肺,他问警察:“我会被判几年?”
警察说五年。
杰克大声对比尔吼道:“五年后的今天我一定会回来,你等着!”
转眼五年过去了,杰克决定回去复仇。还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杰克进入了比尔的家里。一切和五年前差不多,杰克叫醒熟睡中的比尔,说:“你的老朋友回来了。”
比尔吓了一跳,只好再次说出密码。这次,杰克谨慎多了,打开保险箱之前,他把所有可能通往外界的线路都切断了,然后顺利地拿到了钱。
杰克刚走出门口,迎面又碰上了警察。杰克惊得目瞪口呆:“这回比尔又耍了什么花招?”
警察笑着说:“你太守信用了,五年前你不是说过今天要来的吗?我们还担心你忘了,没想到你真来了。”
第4、别怨我
有一个人不善于说话。
一天,邻居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祝贺,他也去了。
主人一见他来了,生怕他说漏了嘴,赶紧让他进屋喝酒吃肉。他也知道自己嘴不好,就低头光吃东西不作声。
直到吃完了,他才对大家说:“你们都听见了吧,我今天可什么也没说,这个孩子要是死了,可别怨我!”
顿时气得主人目瞪口呆。

第5、鲜为人知的现代间谍

在冷战的脚步渐行渐远,全球化的纽带日益紧密,和平的祈愿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现实的当下,间谍这个号称“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然而,一度搞得沸沸扬扬的美俄间谍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世事变幻、风起云涌,但间谍须臾未曾远离,“他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好邻居。
信息渠道的发达使此次间谍风波通过各种渠道,瞬间传遍全球,在媒体的详细描述下,间谍们的生活揭开了一丝神秘的面纱,让世人窥到其神秘职业中也许并不那么神秘的内容。对于寻常人而言,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工作手段是什么,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工具日常化,特制工具并非必备
电影《007》中虚构的人物詹姆斯·邦德使用如手表炸弹那样的特制工具,而遭美方逮捕的多名俄罗斯间谍利用一些日常用品执行“接头”、传递信息等间谍任务。手提电脑、无线网络、移动存储设备、预付话费手机等是俄罗斯间谍常用的工具。
无线“接头”美国联邦调查局称,俄罗斯女商人、间谍安娜·查普曼曾经与一名俄方“上线”用无线网络设备“接头”。查普曼进入纽约市曼哈顿一家咖啡馆,落坐临窗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10分钟后,她的男性“上线”乘一辆小型客货两用汽车经过,借助无线网络获取她发出的信息。“接头”期间,两人没有对话,甚至没有眼神交流。以往俄罗斯间谍使用“克格勃”特制设备,现在则使用普通笔记本计算机,因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使用特制设备多少显得有些多余。
“短命”手机联邦调查局披露,查普曼另一个惯用“伎俩”是使用预付话费手机。美方指认查普曼曾经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商店购买一部预付话费手机,然后马上把装有充电器和购买协议的包扔进垃圾箱。联邦调查局探员发现,她在购买协议上写着虚假姓名“伊琳-库佐夫”。媒体认为,因为买主不打算长期使用这一手机,商家在交易过程中无需查看对方身份证件,这意味着执法部门无法借助手机通话记录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实施窃听也相当困难。嫌疑人利用这一点,常常在购买这类手机后仅仅通话一两次便把它们扔掉。
闪存芯片在电影《007》中,特工常用微型照相机摄取机密文件,方便存储和转移。现阶段,普通闪存芯片可以完成这一任务。闪存芯片常用于照相机、手机和usb接口存储设备中,可以容纳大量信息。
联邦调查局查阅闭路电视摄像记录时发现,俄罗斯间谍理查德·墨菲2009年在纽约州怀特普莱恩斯一座火车站与另一名嫌疑人“擦肩而过”,接下一个包裹。联邦调查局探员随后窃听得知,包裹内就有存有大量信息的储存卡。
上述这些“作案工具”毫无秘密可言,是普通人生活中天天可以接触的东西。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让越来越多真正的间谍产品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窃听器、跟踪仪、微型相机和远程计算机按键阅读器等等,普通人拥有它们也并不困难。在英国,平均每14人就拥有一个闭路电视监视器,这是现代间谍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影响——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间谍。
手段多样化,高科技与传统并行不悖
联邦调查局指出,这些俄罗斯间谍善于使用复杂的高科技手段获取情报:在纽约活动的间谍曾用加密的私人计算器网络与搭档联络;在新泽西和波士顿的“潜伏者”则把情报植入公开的图像传递出去;在西雅图的间谍则把无线电报或数字电码作为联系工具。
俄罗斯间谍经常使用无线网络交换情报,这是“非常聪明”的行为。如果联邦调查局探员不在那一刻使用无线网络分析设备,信息传输可能无从追踪,因为没有任何数据经因特网传输。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极易被截获,因此并不是安全的情报传递方式。然而,已经公开的情况表明,俄罗斯这个间谍组织主要获取的内容为美国国内的社会情报,大部分为公开数据,因此对于材料的安全性并不算敏感。无线传输可以在双方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作用距离远;也就是说即便是其中一人被美国反间谍机关怀疑,采用这种方式也不会轻易暴露另外一方的身份。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俄罗斯在采取无线数据包的形式传输情报。2006年1月揭发的英国在莫斯科间谍案中,英国情报人员在俄罗斯街头就放置了一个“间谍石头”用以接受和记录线人经过时发来的情报。而英国使馆的情报人员修理损坏的“间谍石头”的录像还被俄罗斯反间谍机关拍了下来,并且公之于众。
并不是每一种特殊用途的无线传输都必须要加密。以色列给特种部队生产的侦查球突击工具,就采用了一般民用的2.4ghz频段传输,而传输视频格式没有任何加密或者调频处理,但是在实战中仍然应用得非常好。在很多情况下,迅速的行动和尽快的撤离才是最保险的方式。
曾任职美国务院和cia特工13年之久、目前为国际间谍博物馆历史学者的史陶特(mark stout)说:“新手法并非就是最好的手法。有时高科技比一般手法有效,有时却很不合适。”
隐形墨水、短波无线电、脉冲发射、数字广播、错位密码,被认为是间谍的五大基本功,而这些老掉牙的间谍手段经久不衰,仍在间谍中使用。此次俄罗斯间谍将现有的手段花样翻新,继续使用。
隐形墨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报界广泛运用的手段如今依然盛行,只是已“更新换代”。联邦调查局说,曾经窃听到墨菲告诉妻子辛西娅,让她去南美洲期间把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交给某人。据联邦调查局分析,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是由“电子隐写术”记载的信息。电子隐写术指的是把秘密信息隐藏在看似普通的信息中,如图像或歌曲的数码文件中,只有知情者才懂得如何解密。
联邦调查局探员在3名俄罗斯特工嫌疑人的家中发现“电子隐写术”设备。在墨菲夫妇位于新泽西州霍博肯的家中发现一张写有密码的纸。联邦调查局推断,墨菲夫妇用电子隐写术与俄罗斯情报部门交换信息。
对于重要的情报而言,最保险的办法仍然是手把手的传递。联邦调查局公布的调查细节就指出,两名嫌疑人曾经在地铁中借着交错的机会交换了一个同样款式和颜色的包裹,然后各自消失在人群中,这才是间谍最经典而且恒久不变的情报传递方式。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成员的回忆录中就曾经多次提到接受cia的情报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利用上下班时间交换包裹,或者用粉笔在街头作暗号标记出情报的隐藏地点。他们常用的方式是在裤筒中藏一支粉笔,到了地点后直接滑到地面,然后顺脚踩碎。这样几乎不用停留就能做好标记。
身份平民化,无需刻意伪装
这些俄罗斯间谍被美国称为“深度潜伏”,采取多种手段向美国政府决策层渗透,搜集核武器、美国对俄政策等情报。平时,他们大都住在乡镇地区,有孩子,在当地买房子,从事平凡的工作,与邻居关系非常融洽,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有的间谍被捕后,邻居纷纷向记者表达他们的震惊。有人表示,他们十分融入当地的乡村生活,还经常向邻居请教两个女儿上学的问题。有人甚至不相信他们是间谍,15岁的女孩杰西说:“(她们)不可能是间谍,她是个好园丁!”
的确,由于不在使馆或军事部门工作,因此他们的真实身份很难被外人识破。“如果我是间谍,我也会隐藏在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还必须注意到,今天的间谍并不像冷战时期那样,主要着眼于军事和政治情报。相反,他们更多地对经济和社会情报感兴趣,这些又往往通过互联网即可获得。
当前,美俄间谍风波随着双方低调的间谍交换行动而告一段落,但相信很长时间内该间谍事件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只要国家存在,间谍就不会消失,间谍的话题也就将经常被提起。
上一篇《感人小故事九个原文》故事精选
1、谁是世界上最疼你的女人?感人小故事2、感人故事:无价之宝感人小故事3、感人故事:幼时爱犬感人小故事4、故事这么短,心却那么酸感人小故事5、关于善良的故事:向善良 ..
下一篇《克雷洛夫寓言五篇锦集》故事精选
1、贪心人和母鸡克雷洛夫寓言2、农夫与马克雷洛夫寓言3、狮子和狼克雷洛夫寓言4、狼和猫克雷洛夫寓言5、狼和狐狸克雷洛夫寓言 点击显示更多(5) 点击隐藏列表第1、贪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