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真的是装病不去朝鲜吗
文/陈立旭
在中国共产党中心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赞成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心确曾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之后,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过后,流传这样一个“版本”: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态度消极,装病不带兵入朝。对这一历史状况,笔者以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历史真相。
林彪正视边防问题,并推荐入朝主帅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威胁,且战略地位主要,发起中心成立东北边防军。中心领导人对此均表赞成。很快,中国共产党中心做出决定:以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1950年7月7日F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聚会会议,传达中国共产党中心、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参加聚会会议的有束缚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肖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水师司令员肖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
从这份主要领导成员的名单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心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军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领导人参加聚会会议的,只有林彪和谭政。林彪在会上发言,自动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聚会会议,与会的基本依然上面那些人。林彪再次发言,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具体问题谈了意见。
他发言的总精神是: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聚会会议经过讨论,决定辨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及42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共计二十五万五千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显而易见,这些部队大多来自林彪原来所率领的四野部队。林彪历来对粟裕十分赏识,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亲自提名粟裕为入朝部队的先期主帅,到东北地区带兵。
考虑到事先还不能任命粟裕入朝的职务,聚会会议决定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这一系列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给林彪看过,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从上述决定可以看出,林彪对于保卫祖国问题十分正视,对于组建东北边防军是果断支持的。可惜的是,粟裕身体不好,不能赴朝指挥作战。
从近期出版的《粟裕年谱》能够看到:就在中心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心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收到信后即于8月8日复书,信中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义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符合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符合,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肖劲光、肖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发起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肖劲光、肖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赞成他们的意见。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看来,林彪是不二人选
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放松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小心性。当年,他每日一路床,首先要看的,就是朝鲜战事的文件和东北边防军状况的文件。此时,林彪对这方面状况也十分正视。
在中心的统一领导和精心安排下,东北边防军的部队扶植、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预备工作一向在镇静进行,应该调动的部队也开赴东北,但因为主帅没有定下来,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一向没有成立。
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守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呈现对峙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状况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不出兵朝鲜已经不可能。他和周恩来开始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统帅人选。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彪。
为什么会想到林彪?因为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
更主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林彪在军事上是有才干的。长期反动战争的考验证明林彪很会打仗,而且,在束缚战争中,林彪又以善于打硬仗、大仗而闻名。军队中事先就对林彪有“三大战争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争),“渡江战争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争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之说。
同时,林彪很受毛泽东的赏识,毛对林有过这样的评价: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另一个考虑是:出兵朝鲜一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林彪在东北期间,曾和朝鲜党领导人共同作战,朝鲜人民军的许多初级将领曾是林彪的部下。林彪在苏联治病期间,与苏军的初级将领干系很好。
毛、周另有第三个考虑:抗美援朝,必定要在夏季作战。林彪在东北时,有指挥大部队夏季作战的经验。这样反复斟酌,林彪当属不二人选。
毛泽东就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曾与中心书记处的几名书记谈起,大家也都赞成,中心亦曾在一定范围内酝酿过。
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后,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一些关于东北边防军出国作战的预备状况,以及来自朝鲜战场的信息。其他中心领导,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国家副主席高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等人都知道此事。但中心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都没有为此作出过正式决定,自然都没有与林彪正式谈过这件事。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局面,美军趁机减速向朝鲜北方推进。毛泽东熟悉到入朝的迫切性,并指示东北边防军放慢出兵朝鲜的步伐。
同时,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最终确定主帅人选了。但毛显而易见已考虑到林彪的身体状况,他并没有直接向林彪下令让他率兵赴朝作战,而是先就出兵朝鲜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
毛泽东和林彪确有意见分歧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林彪曾就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作过一次长谈。长谈中,林彪十分坦率地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对于派兵入朝作战的不赞成见。
林彪是从中国国内状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谈的。
他认为,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事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壮大的空军和水师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
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其悬殊的状况下,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在目前状况下,应该转而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持续作战。
林彪所谈的意见是直截了当的,毛泽东也没责怪他。但是,他的意见毛泽东不能接受。此时,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定已下。此后,毛又多次约林长谈,但不谈派他做统帅,谈的主要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帝国主义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等,目的是做林彪的工作,争取林彪在政治局聚会会议上支持派兵入朝作战。但是,林彪在毛泽东的面前,仍然保持自己的意见,不赞成派兵赴朝。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不通林彪的工作,转而就派兵入朝后具体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林彪在这方面倒是自动献计献策,他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状况后,设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
林彪认为,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消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了打大的消灭战,就要聚集火力,把聚集在许多个师的重炮,尽可能聚集到打消灭战的几个师去。
对林彪的这些意见,毛泽东是赞赏的。
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存在意见分歧的。显而易见,林彪也知道了毛泽东和中心书记处其他领导人有让他率兵入朝作战的意图。林彪也不能不在毛泽东面前如实讲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林彪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对于林彪的身体状况,毛泽东是相信的、了解的。就在谈话当中,毛泽东也看出了林彪身体的虚弱。林彪此时谈这些话的意思,是身体状况不许可他率兵入朝作战,如果中心决定出兵朝鲜,最好另外物色率兵的人选。
林彪究竟有什么病
林彪是不是有病呢?他说的是真话。
林彪年少时身体就不算强健,入黄埔军校后,因为军事练习,身体逐步强壮起来。之后在中心苏区,他也同宽大红军战士一样过费力的生活,进行猛烈的战斗,身体顶了下来。再到之后,红军长征时,他也在艰巨的状况下,走了二万五千里。
他身体真正不好,始于平型关战争过后,被百姓党哨兵误伤。事先,林彪骑着从日本军队缴获的战马,披着缴获的日本军官的大衣外出,百姓党哨兵误以为是敌方人员,喊口令后开枪,枪弹打穿了林彪的肺部。更糟糕的是,子弹擦伤了林彪的脊髓神经,他迫不得已到苏联治疗。林彪的身体从此非常糟糕。
束缚战争期间,林彪返国参加指挥重大战争时,身体状况也十分不好。在东北,他多次发病,但依然咬牙挺了下来。
那段时间,为了对付疾病,林彪自己想出了许多怪办法。一是吃饭十分简朴,只吃白菜炖豆腐和土豆炖豆腐两种菜,不吃或很少吃肉食。二是长年不洗澡,因为他怕水。据身边工作人员讲,因为林彪长年不洗澡,他的衬衣穿两天就要换洗。三是不在有水的地方居住,因为他只要听到流水的声音就拉稀。这的确是一种伤了神经后的怪病。不光苏联权威医生很无奈,林彪自己也感到新鲜,但确实没有办法。
林彪的病还不止于此。自从被伤了神经,他就必须常常嗅洋火燃烧的味道,否则便头痛,也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林彪虽不吸烟,但身边总要预备一些洋火。他平时听报告、看文件时,常常要划着一根洋火,嗅一嗅洋火燃烧的味道。
除了神经受伤,林彪另有一个重病,就是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就会突然之间之间之间脸色发白,身体立即虚弱下去,浑身出汗,急剧喘息。这时,什么药物、什么办法,都治不了。而他自己却在久病之中摸索出一个办法,那便是“颠车”。
他身边警卫人员回忆了这样的情形:
某次林彪在广东,叶群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在屋中高喊:“快,林总病了!”伴伴随着这一声喊叫,跑来的不是医生,而是专门给林彪配备的一个警卫兼特殊“司机”陈良顺。他也不是跑到林彪卧室去抢救,而是跑到林彪居室西北角的一间空屋子里,那里停放着一辆从部队镌汰卜。来的老式带斗摩托车。这个摩托车被流动在墙边,排气筒伸向屋外。陈良顺跳上摩托,立即发动。
这时,叶群和林彪的一些警卫员一路,扶着身披军大衣,脸色煞白、身体非常虚弱的林彪,坐到摩托车的坐斗里。十分难受的林彪咬牙忍着。陈良顺加大了油门,摩托剧烈地颤抖起来。林彪小声命令:“开猛些!”陈良顺再次加大油门,摩托车颠簸得更凶猛了。
这时,奇迹发生了——林彪的脸上有了血色,咬着的牙松开了,紧闭着的双眼睁开了,重新放出锐利的光芒,全身也有了力量。过了十几分钟,林彪小声说:“好啦。”他自己迈出摩托车坐斗,慢慢走回办公室持续办公。
林彪到中心工作后,住在北京毛家湾一号。在这里,给林彪配的车,比别人多了一辆——这就是一辆卡车。在这辆卡车上,安放着一个类似集装箱的东西,里面流动着一张行军床。每当林彪犯病时,他就要在警卫员搀扶下躺上行军床,让司机开出毛家湾,在大街上颠簸。
之后,条件稍微好一些后,上边给林彪配了一辆旧轿车。每当犯病,他就坐上这辆车,让司机开到北京市郊外,在乡下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十几分钟后,才能规复正常。这是林彪自己摸索出来的“土办法”。
事先,中心主要领导人和中心办公厅都了解林彪这一状况,对于林彪这种办法,只要有利于他减缓病情,没有什么危险,也是赞成的,因为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能治他的怪病。
林彪在指挥第四野战军参加束缚战争时,身体已经同上面所描述的样子差不多了。不过因为刚从苏联治病返来时间不算长,有原来治疗的底子,加上在延安那段时间比较清闲,林彪的身体勉强能顶住。但他在指挥辽沈、平津战争,之后的渡江战争,以及渡江后追歼百姓党的镇静工作中,也多次发病。这频频发病,把林彪的精力耗得差不多了。
束缚后,林彪受命主持南方军政,事儿头绪多,很复杂,处理起来自然很繁重。有一个时期,他睡得很少,连续召开聚会会议,还要召集部队初级干部部署军事,加上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营养也成为问题,因此身体状况更差了,发病的次数不仅多,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他多次病倒,但在病床上还得处理电文,决定主要事儿,这使林彪的身体基本垮了。他与中心的往来电报中,多次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心对他也很体贴。
那一时期,林彪的身体状况到底怎么样呢?可以这么说:只要身边警卫人员和医护人员稍稍疏忽,就有生命危险。他的身体状况与他在东北指挥第四野战军时已经大大不同了,也与他挥师南下平定南中国时大大不同了。
此时,林彪若到朝鲜指挥作战,别说镇静的指挥工作他的身体顶不下来,单是异国异乡生活这一项,他也顶不下来。在这种状况下,林彪提出自己身体不行,也是实事求是的,是负责任的做法。他如实向中心表明身体状况,也是合乎组织原则的。
林彪怪病难治,毛泽东抄诗相送
早在派林彪去东北时,毛泽东就特别注意林的身体状况。林彪主政南方时,毛泽东还专程派医生去为他治病。
因为担忧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泽东调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心参与重大事儿决策,更主要的是让林彪有一个好的医治条件。林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就委托负责中心初级领导人保健的傅连暲医生前去看望林彪。毛泽东还指示傅连障,让他出面,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专门为林彪治病。为了使这项义务能有个统一的协调,毛还专门派肖华代表中心统一负责。
1953年,专家小组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胃肠、泌尿、血液、肝脏、肺部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搜检,发现林彪确实十分虚弱,但外在的脏器却没有大问题。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怪病,苏联专家也治不好。尽管他们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种方案,但没有一种是专家们写意的,对林彪的病都没有多大帮助。除了采取一些维护性措施外,专家组只好许可林彪按照他自己发明的减轻病痛的办法去做了。医生们发起,林彪需要长期静养治疗。
医疗小组的意见,通过肖华转告中心,毛泽东很快知道了结果。对林彪的这种状况,毛泽东的心情是很重重的的,但都没有办法,只能让林彪长期休养治疗。为此,他特意给林彪抄写了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snake)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以歌咏志。
林彪的态度:“我依然那个意见,要慎重”
不久,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心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出兵朝鲜这件大事。此时他已物色了另一指挥人选——彭德怀。在1950年10月2日召开的为预备召开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的中心书记处聚会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弁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依然彭老总最符合了。”
10月4日,中心政治局召开扩大聚会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出席聚会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于聚会会议中心赶到。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聚会会议。
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要求大家先摆一摆派兵入朝参战的困难。林彪在这次聚会会议上发言了,他仍然保持他背后和毛泽东谈的看法——不宜派兵入朝。他说了各方面的困难后,用一句话总结:“我依然那个意见,要慎重。”
在随后的几天聚会会议里,林彪又多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见。因为他的发言有材料、有根据,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员的赞成。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上的态度,曾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回忆中有所记述:“他(指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聚会会议上说,为了解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百姓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重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另有雄厚的工业底子。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大概用飞机对我大范围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但林彪的意见依然被毛泽东否定了。
毛泽东是从国际和中国今后长远战略这个大视角看待出兵朝鲜问题的。他决计必须出兵朝鲜,而且,他的意见得到了中心政治局许多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领兵主帅彭德怀。
10月5日,中心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持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需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束缚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刚强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许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辚轹而置之度外;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样,出兵朝鲜的事儿就定下来了。当中心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作出这个决定后,林彪也在会上表示服从,并说自己会通知第四野战军中预备入朝的部队,让他们果断拥护中心抗美援朝的决定。
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预备的时间,出兵时间初定10月15日。”这样,关于由谁率军入朝作战的问题最终确定了。
在这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心从没有提起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以及他因病不能带兵入朝的问题,更没有提起他与毛泽东曾有过的意见分歧。因为在中心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
林彪从头到尾都不赞成打,毛泽东并未表示不满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是他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为,是他流动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据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一时代办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心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状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报告。
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报告过朝鲜方面的状况,这是第二次报告,需要谈新状况。林彪听完报告,问柴军武:“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预备?”显而易见,“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林彪问这个话,现实上是自言自语,大概说,他在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林彪也理解柴军武,谈话就此结束了。
事先,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意见相同。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事先党内存在不赞成见的状况,而且认为是正常的。
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中心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状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终依然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心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翻来覆去争论的状况。
就是果断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等人,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历程。聂荣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好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预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终才下了决定。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
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道:毛泽东在思考是否出兵朝鲜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事先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也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定。一件是1950年派自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预备同百姓党彻底决裂……”
中心政治局扩大聚会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路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
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心抗美援朝的决定,而且在基本战略、需要的武器等方面,与苏方谈得很具体。谈判结束后,周恩往返京,林彪留苏治病。此后,毛泽东仍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主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在林彪问题上,黄克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心也尊敬了黄克诚的意见。
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束缚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
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儿。如果把自己的看法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尽管看法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反动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不对话、没有做不对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学习黄克诚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系文史学者、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
上一篇《明朝人肉窃听器》故事精选
明朝人肉窃听器一明初有两个官员,都姓宋:宋濂、宋讷。两人年龄差不多,宋濂生于1310年,宋讷生于1311年。明洪武年间,宋濂被任命为修编《元史》的总裁 ..
下一篇《袁枚:大清文坛首富是怎样炼成的》故事精选
袁枚:大清文坛首富是怎样炼成的文/郝金红33岁那年,老爸去世后,袁枚就辞官了,在江宁买了一处隋姓人家废弃的园子,重新装修之后,命名为“随园”,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