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降将不爱国
作者/孙士承
王继忠出身于武将之家,其父深知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对孩子的前程不利,于是想方设法把王继忠安排在宋太宗第三子赵恒身边做了随从侍卫。而智勇兼备的王继忠则秉承了家属好战尚武的传统,并不甘心就此安稳地端一辈了伺候人的铁饭碗。
机会的到来总是出人意料。原本只是三子的赵恒,却在波诡云谲的皇子争权战中最终胜出,成为宋真宗。作为潜龙旧邸的心腹,王继忠的忠诚和才干得到了真宗的赏识,他很快就从普通的侍卫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宋武将中的后起之秀。
王继忠在真宗即位初的五六年时间里可谓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多个显要军职。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是黄河以北宋军主力聚集的重镇,王继忠任定州路副都部署之职,足见真宗对他的相信。而王继忠也不负新天子的厚望,整军经武,决定以定州为基地,构建起防御辽国进攻的钢铁防线,去实现自己心中那个英雄之梦。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让王继忠期待已久的报国时候终于到来了。辽国南府宰相以及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率数万骑兵南侵,王继忠遂向其主官王超请命,亲自统领数千步兵北上御敌。为求万全,王继忠在到达望都县(今属河北省)康村前线时,与王超及镇州都部署等将领约定,互为策应,协力破敌。
然而,从第一日午间打到次日凌晨,王继忠惊恐地发现,辽军已形成为包围之势。而王超等人见辽军守势凶猛,便弃阵而逃,猥琐地退回了定州城。王继忠率残部勉强突围,过后再度被追击的辽军合围。看到身边将士死的死,伤的伤,自知无力再战的王继忠决定自尽报国。
因王继忠身为军中高官,衣服颜色迥异于其他士卒,自然也就引起了辽军的注意。就在他举起宝剑预备自刎时,一个辽军骑兵飞马骤至,挥鞭打落了他手上的长剑,随即将他生擒。
一些侥幸逃离战场的小卒们误以为王继忠陷于敌阵,必死无疑,便回城报丧去了。宋真宗得知“噩耗”,自然深感怅然,在隆重举办了追悼仪式过后,还下沼追赠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 “赗赙加等”,以抚慰其家属。
但让想当然的宋朝君臣失望的是,王继忠并没有为大宋流尽最终一滴血,而是被送到了萧太后和辽圣宗正在避暑的炭山(今河北宣化境内)行宫之中。
到了行官过后,他发现契丹女男人萧太后并不像相传中的那样冷血刻毒,而是用超高规格的待遇亲自接待他,并许给他高官厚禄,还让与她干系密切的汉族大员轮番陪同他饮酒弈棋。更让他没料到的是,萧太后竟亲自为其牵线搭桥,把辽朝开国功臣家属的一位姑娘许给他为妻。
堪称北国英豪的萧太后之所以要如此优待王继忠,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前线将领的报告,她全面了解了王继忠血战报国直至力屈被俘的全历程,从而对这位能力超强又英勇忠义的敌方将领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其次,招降王继忠,不但可以达到震慑宋军的效果,更能为契丹帝国减速封建化进程引进宝贵的人才。更况且王继忠又曾是宋真宗身边的亲随,通过他来消弭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高层的直接对话,不失为一条捷径。
萧太后的礼遇让王继忠曾经的必死之心慢慢松动。他在炭山行宫中和许多在辽为官的汉人有了来往,从言语交谈中,他看到他们并不以给异族天子效力为耻。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刚强了王继忠心中的名节看法:原来契丹不是想象中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联盟,契丹人也极其崇尚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在意什么“夷夏大防”呢?
身处战争前线的王继忠深知战争对两国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也亲眼看到了多年的战火让这片原本富庶繁华的土地伤痕累累。都说好男儿要尽忠报国,血洒沙场,可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战斗呢?这个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此时不停地萦绕在王继忠的脑海里。
终于,他想到了破解这一谜题的答案,他要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为长达数十年的南北大战画上休止符。于是,他接受了辽国的劝降,从大宋的武将转身为契丹的户部使。
在王继忠降辽后的第二年闰九月,萧太后聚集了20万的北国铁骑,摆出…副决一死战的架式南征中原。被名相寇准激起出雄心的宋真宗这时也涌起血性,于是数十万兵士在华北大平原展开了猛烈的搏杀。就在两国大战方酣之际,王继忠将一道秘密奏表传递给宋朝的一位兵马都部署,希望他将此表转呈给宋真宗。王继忠在奏表中坦陈自己降敌的无奈,表示萧太后和辽圣宗对自己虽有知遇之恩,但他丝绝不敢忘却旧主的教诲,现在愿以…己之力,充当两国议和的信使,希望宋朝能与契丹化剑为犁,永结盟好。
王继忠之所以敢有如此大胆的行为,和他一年多来与萧太后通过交流而取得的共识分不开。他曾多次为萧太后分析时局,岑寂地指出,辽宋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等问题大战数十年,辽人虽胜多败少,但国力消费甚大,也不可能彻底使宋朝消亡,重现辽太宗占领中原的荣光。所以,他告诫此时已渐入暮年的萧太后,若不能处理好与宋朝的干系,势必遗祸先人。
当然,叱咤风云的萧太后不会立即接受王继忠的主张,自信满满的她对懦弱的宋朝君臣非常瞧不起,所以也想趁自己尚未年迈的时机举倾国之兵进行武力威慑。但是,政治家的理智又通知萧太后,她必须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这就是通过降将王继忠来充当调停人,争取以武促和,实现辽宋两国的友善相处。当然,她是要面子的,自己自动提出议和会比较尴尬,让王继忠出面进行谈判才最为稳妥。
被战争搞得头昏脑涨的宋真宗见到来信,尽管对当初的眼泪白流了有些遗憾,但却对王继忠这位旧臣顾全大局的做法表示认同。于是,他派人下手诏给王继忠,赞成他与宋朝前方将领进行谈判,以尽快促成议和。
萧太后因辽军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遭遇了宋军的有力抵御而痛失名将,彻底放弃了荡平中原的念头,迫不得已全力投入与宋朝的议和之中。于是王继忠的桥梁作用真正突显出来一一他先后四次给宋真宗呈递奏表,又将宋朝所提的条件转述给萧太后。正是有了如此充分的沟通,两国才最终达成为史称“渣渊之盟”的双赢条约,从而使南北双方实现了长达120多年的宁静局面。这不仅把辽朝推向了鼎盛阶段,更为宋代创造出“造极于世”的文明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情况。
王继忠为辽宋和局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他因此得到了萧太后的夸奖,在辽朝累官至手握兵权的枢密使,并被封为楚王。他虽因早年的骤然兵败被俘而失去了在祖国立功立业的机会,但在其转变心路后选择的“另类”报国方式,却让他的人生抱负最终在曾经的敌国得以实现——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上一篇《朱厚照:平叛重要,作秀更重要》故事精选
朱厚照:平叛重要,作秀更重要作者/刘占青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搞起了反朝廷武装。警报传到皇城,内阁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下一篇《南唐叛徒:跳槽的日子不好过》故事精选
南唐叛徒:跳槽的日子不好过作者/郝金红南唐还没被灭那阵,作为中书合人的张洎(ji)表现得挺有骨气,他和另一位同事陈乔约好: “皇帝待咱不薄,咱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