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当人风云
一
武则天花了50年的时间让权力竞技场接受了一个女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当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朝为周朝时,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包括青春年华和三个子女(两子一女)的性命在内的惨重代价。谁料,登基仅仅是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爆发的开始。武则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她左右支招、惨淡经营,其王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轻易让人看得清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毕生奋斗轨迹。705年,武则天改年号为“神龙”,这一年就被称为神龙元年。也就在这一年,暮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了权力竞技场,先人称其中的变故为“神龙政变”。
在李唐皇室看来,15年的武周历史是拿不上台面的。儿女李唐朝廷对此避讳至极,绝口不谈,仿佛从690年到705年的历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关神龙政变的资料非常少,为我们还原神龙政变设置了重重障碍。以《旧唐书》为例,《武则天本纪》中对于这次政变的描写大而空洞:“神龙元年春正月……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天子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天子上尊号曰则天大圣天子。”这段记录以白描手法报告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并趁机夺取政权,迫使武则天传位给他的经历。
而《唐中宗李显本纪》中的记录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天子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羽不在原限。”李显的传记相当程度上与武则天的传记是矛盾的。在传记中,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主谋并不是皇太子李显,李显只是被动参与者实则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几位重臣策划了杀奸臣逼宫的行动。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敬晖传》只说他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历程绝不涉及;《袁恕己传》则只说他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运动,参与了政变;《崔玄暐传》也只简朴地说他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桓彦范传》是五个人的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联系其他的枝节内容,以下将尽可能地还原这个主要政变的真实面目。(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二
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被贬放的李显的回京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天子武则天的性别。武则天是女皇,百年过后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姓的李显或李旦,依然传给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欧政治上,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封建礼法看法根深蒂固的中国,这是有关国体国运的根本问题。天子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承当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承当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个人亮出看法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则天破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所以她异常珍惜手上的权力。自从登上帝位过后,她就一向思考着承当人的问题,到了晚年更是时候没有忘记。在她心里深处,李家和武家难以取舍—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儿女;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敦朴忠实、为人郑重,而且都做过天子,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规复李姓。
大臣们用辨别的方式纷纷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因为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过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儿女的供奉。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则会去供奉、祭奠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以下手。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须眉来做帝王?”承当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武则天迫不得已哀叹,武周王朝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但最终依然失败了,承当人问题的困扰就足以证明她十多年来的性别斗争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伴伴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承当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记录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作为一个刚强的李氏支持者,狄仁杰发起张易之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承当人,以拥戴新天子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事先,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之后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承当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
之后,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注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刚强天下就危险了。陛下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干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过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有所感悟。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儿。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说:“太子虽然返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于是武则天又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大礼迎还,朝野大悦。
三
当长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时,李显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680年,李显被立为皇太子。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不虚心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全诗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最终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却很能表达出一个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作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
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第二个太子,但在一些思想看法上冲撞了母亲,之后“暴薨”,原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有三个哥哥做榜样,李显自然知道轻重,所以他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亲抓住了把柄。
即位不到一个月,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武则天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气话为由废黜了他。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被软禁的李显晓畅,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依然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儿,因此他整日小心翼翼、心惊肉跳。偏偏外面有许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他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其心里的恐惧感,他越来越担忧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
《旧唐书》中记录:“上每闻敕使至,辄惊骇欲自杀。”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李显就间歇性精神失常,惊骇地要找刀子(knife)自杀,这一次也不例外。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慰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终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必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开始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暗流汹涌
一
差一点儿自杀的李显突然之间之间之间间又成为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到长安后,李显除了持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他决定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他将一个闺女(daughter)(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为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另一个闺女(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为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李显与武家联姻是想通过子女干系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心里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干系,现在有意扶为承当人的李显自动与武家搞好干系,让她十分写意。
为了和缓国内矛盾,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因为适逢武则天生病,所以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下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开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一律免罪。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预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心不下的依然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承当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
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头领自号可汗(这就是日后创建辽国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时尚未壮大),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叛乱而已,然而,武则天却任命多个武家子弟为将,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虽然许多大臣对此事颇有微词,但武则天依然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忧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友善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的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正确熟悉到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的权力底子完全创建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王朝被颠覆,武家子弟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最起码要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则天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确保这样的目标,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但是,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
二
所谓的男宠,就是面首,是以身体取悦显贵的男人。
武则天有正常的心理需要,在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她极需要有人安慰,有人陪伴在身边。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被权力折磨得愈发孤独寥寂、心灵空虚。这个时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填补了她的心理空白。
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最大的宠臣。他是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条件相当优越,具备做男宠的基本条件。张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起初,张易之以门荫担任了尚乘奉御,但这样的小官和他的野心很不相等。不曾想飞来横福,太平公主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禁中”,之后,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张易之比弟弟会办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受赐田宅、玉帛无数,官职也迅速蹿升,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样地,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闺女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坐牢逼死。这样一来,张氏兄弟将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给得罪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对张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达成为共识,他们开始串联往来,暗中进行秘密磋商。
张易之兄弟并非政治白痴,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臭棋呢?其实,既然权力能够扭曲人性,自然也能让人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张氏兄弟就属于这样的状况。他们将自己放在了李、武两家的对立面,丝绝不考虑张家在武则天死后的命运。
三
武则天对张易之兄弟的身后事并不体贴,他们对她来说只是男宠,不需要被安排什么出路。武则天在忙什么呢?她要为自己身后遴选合格的丞相。
武则天挑中的人是因功进封为汉阳郡王的张柬之。《张柬之传》中载:“及诛张易之兄弟,柬之首谋其事。”武则天精挑细选的辅政丞相竟然成为神龙政变的主谋,不知道是武则天看走了眼,依然历史的必然性使然?
张柬之能够成为丞相,在许多人看来是个奇迹。张柬之虽然能力出众、资历老,但在神龙元年的时候已经80岁了。80岁的老人在现在也算是高寿,在唐朝的时候简直就是“人瑞”了。选择张柬之处理后事,武则天注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抱负—张柬之任职政界多年,人脉广、经验足、懂本领、具备应对乱政的能力。
据说前丞相狄仁杰曾尽力推荐张柬之代替自己。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主要、最信赖的大臣,武则天称帝后,李唐宗室大臣大多遇害,只有狄仁杰因忠诚、正直、能干而深得其偏爱。狄仁杰也是少数几个敢于直谏并为武则天接受的大臣之一,他的许多发起都被贯彻为国家大政。除此之外,狄仁杰还推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武周创建之初,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将相之才,于是狄仁杰郑重推荐了时任荆州刺史的张柬之。张柬之一度入京为官,但不久就因违逆武则天的旨意被逐出京师,外放地方为官。之后,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仍推荐张柬之。武则天说这个人我已经用过了啊,狄仁杰回答:“我为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但张柬之还没有担任丞相啊。”武则天又让姚崇推荐宰相之才,姚崇也推荐了张柬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虽然年老但能断大事,惟陛下急用之。”武则天这才立即召见张柬之,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很快升迁为凤阁侍郎,负责朝廷政事。
张柬之虽老,却一向感叹年华易逝,渴望着立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中写道:“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叹年光不相待。”所以,刚一担任主政大臣,他就岌岌可危地要有所作为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张柬之心怀李唐王朝,希望通过复辟李唐王朝来扭转武周的乱象,救世济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他已经80岁了,必须抓紧时间行动,所以他很快就联系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军将领,出面组织、策划了铲除二张、复辟唐朝的打算。在所有的打算方案中,李唐遗脉、太子李显的配合是至关主要的,李显出面不仅可以成为政变的召唤人,同时他也是日后最理想的天子人选。
于是,张柬之暗中找到李显商议。李显经过片刻的犹豫,赞成参与政变。一贯懦弱怕事的李显为什么赞成参与政变呢?因为在诛杀张易之兄弟的问题上,他和大臣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们拥立他复辟唐朝的远景也唤醒了埋藏在他心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至此,一个以李显为名义头领、张柬之为主谋的政变整体迅速形成为。
乾陵无字碑
以硬对硬
一
长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岁的武则天因病避居迎仙宫。
武则天的病情很严重,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进入,甚至连宰相也难见她。史载:“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张氏兄弟有没有造反谋逆的打算,我们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但张易之二人极有可能畏惧武则天去世后不仅权势不在,甚至大祸临头,所以结纳羽林军将帅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测也是可能的事儿。不管事实如何,总之,事先长安城中出现了“易之兄弟谋反”的传闻和帖子。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机诛杀张易之,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张柬之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担任羽林将军,掌握禁兵,为政变提供保障。事先皇太子李显在北门起居,桓彦范和敬晖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李显,密陈政变打算,得到太子的赞许。因为张柬之早年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异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于是,张柬之此时便推荐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共同筹划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在迎仙宫的新闻越来越少,政变整体决定就此发难。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余人向宫中进发,其中李湛、李多祚二人前往东宫迎接皇太子李显。李显毅然出宫,走到了羽林军的前头。一行人走到玄武门时,官兵们看到太子出面,山呼万岁,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就簇拥着李显冲向迎仙宫。在宫门口,守卫与之发生了小范围冲突,但众人簇拥着李显轻易斩关而入。
事先,武则天正在迎仙宫的集仙殿养病。张易之、张昌宗二人在集仙殿内听到外面喧嚣,拿着兵器出来寓目时,被汹涌而来的羽林军将当场杀死,其同族兄弟也辨别被杀。之后,张氏兄弟的尸身悬挂在天津桥南,长安的士庶百姓见了没有不欢叫相贺的,有的人还脔割他们的肉,一夕之间,张氏二人的尸身就只剩下骷髅架子了。
却说殿内的武则天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心知有变,于是撑起病体出来察看。看到张氏兄弟横尸廊下,张柬之等人持剑而来,她大致知道了状况。武则天毕竟是一个政治老手,只见她徐徐地坐回到病床上,聚敛精力厉声问道:“何人作乱?”张柬之推拥着李显,并示意武士们拥到武则天病床前,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怕打算漏泄,所以事先没有禀报皇上……”
武则天强硬地打断张柬之的话,怒目瞪着李显,喝问:“这是你的念头吗?你怎么敢这么做!?现在张家两兄弟已经伏诛了,你还不快回到东宫去!”
张柬之同样强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东宫了。以前高宗天子将太子殿下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纪已长,天意人心都归顺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天子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诛贼,请陛下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这才晓畅张柬之此行不单是为了诛杀张易之兄弟这么简朴,而是冲着自己的皇位而来。突然之间之间之间间,她感觉到一阵晕眩,没有精力再跟儿子和大臣们理论了,只能默默地低下头。
见此情形,张柬之俯身跪下,朗声说道:“谢皇上恩准!”
二
神龙政变的血腥气只停留在当天的张氏兄弟之死上,张柬之和李显并没有大开杀戒。病中的武则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被迫将国政交给李显监国,并在不久过后禅位给李显,成为“大圣天子”。
一年后,武则天逝世前,朝廷适时公布了武则天的遗制。武则天在遗制中说要“祔庙”、“归陵”,也就是自动要求归附到李唐的宗庙,与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她还自动要求去掉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布的所谓武则天的遗制很可能不是她的意愿,但过后公布的赦免武则天的情敌王、萧两家及政敌褚遂良、韩瑗等人的子孙亲属的罪过,令他们复业的内容很可能是她真实的意思。
几天后,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享年83岁,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祔葬于唐高祖乾陵。一代女皇最终依然作为唐朝的皇后进入了乾陵。
三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对于张柬之等人的政变行动,事先和之后的人都持支持一定态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赋四相诗·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一诗中写道:
“周历革元命,天步值艰阻。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旧仪睹。南向翊大君,西宫朝圣母。茂勋镂钟鼎,鸿劳食茅土。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但是,张柬之等五人的下场并不好。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兄弟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赞成,之后他注释说:“这应该是皇上的事儿。皇上依然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之后,敬晖都没有保持,薛季昶曾感叹道:“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事儿的发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搭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属中人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之后,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一切被贬官。敬晖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捶床嗟叹怅惘,直至弹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张柬之等人死后,昏庸的唐中宗李显无法控制处于转折关头的唐朝天下,新的政变、新的叛乱又开始在长安城中酝酿。
上一篇《历史上最传奇的绝艳后妃》故事精选
一代名妃樊姬,以聪慧贤淑内助樊庄王霸业有成而闻名于世,据传在她的劝谏之下,楚庄王戒淫乐,励精图治、勤政于朝,罢免庸臣虞丘子,启用贤良孙叔敖,终至楚国成为称雄 ..
下一篇《桃花夫人为情偷生》故事精选
桃花夫人是春秋时代息国国君的夫人妫氏。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约有一百七十余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兼并,中原一带,更是扰攘不安;自从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