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词人曾这样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在刚宣布的时候“国统区”的一些文人指斥词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头脑中有极度严重的帝王思想”;然而事隔二十年当她重新刊发的时候,被当今的学者们高度评价为“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才是当代的风流人物”。 时过境迁,事先的“人民”已经变成为“百姓”,“工人”已经变成为“员工”,究竟谁是“风流人物”的争论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变得不主要了。人们开始务实,开始注重自我代价的体现。但在茶余饭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总免不了要凑到一路谈谈古、论论今,也算是一种消遣。现在,本人就说说汉文帝刘恒的逸闻趣事与诸位侃侃山、灌灌水。
《史记》上说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刘恒是“中子”排行第四。高祖十一年刘邦命樊哙“将兵定代,斩陈狶于当城,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第二年四月刘邦箭伤发作死于长乐宫。刘邦死后,众姬妾被吕雉或杀头或遣散,刘恒的生母薄姬因为处事小心郑重,不参与争宠逃过一劫,被刘恒接到代地奉养,于是母子团聚;在厥后的十几年里刘恒远离都城,躲避是非,祖孙三代在偏远的代地倒也是其乐融融。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刘恒更多的承当了母亲的基因,自幼温文而雅,谦虚勤学,从不与人争斗。这种“子不类父”的“懦弱”性格若是乃父刘邦在世,即便是空出十个天子的位子也轮不到他刘恒!可偏偏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按照高祖白马立盟的约定:天下是刘氏的天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者全党共诛之。于是大臣们平息了吕氏政变后,大汉朝第三代帝王的头衔却偏偏落入这个“懦弱”而且默默无闻的刘恒的头上,你说这是不是命运和机会作祟?然而,这位看似“懦弱”的大汉天子在即位之初便显示出不同凡俗的气质和城府。
其一是对多少人都垂涎欲滴的皇位显示出十分的岑寂和安然,他始终信奉一个信条,那便是:该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得不到。他要坐下来和自己的大臣们议一议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一议出来两种意见,郎中令张武认为:朝廷上的这些将军和谋士都是搞欺诈的高手,吕太后刚去世,听说京城搞的鸡飞狗跳,谁都想做天子,为什么偏偏要到咱们这个偏远的边疆来迎接大王呢?大王不如推说有病待打探一下虚实再说。中尉宋昌却说:都想做天子不假,为什么都没做成呢?人心思安呐,现在,高帝的儿子就剩下淮南王刘长和大王两个人了,大王居长又是人心所向,我看这事儿八九不离十,大王不必多心。刘恒觉得张武和宋昌说的都有道理,但状况不明又下不了决定,只得回后宫向母后请示。薄氏一贯小心郑重怎么能轻易让儿子去冒险呢?于是决定叫娘家的弟弟薄昭先去长安打探虚实。回报真情后,刘恒才放心大胆的打道去往长安。众位看官是否以为这刘恒是不是有点太优柔寡断了?其实不然,在那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下谁会冒然行事?
其二是到京后不急于进宫,先到代王公馆考察一下王公大臣们的真实态度。在公馆中他先以主人接待贵宾的礼节朝西坐下,这可吓坏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以及在场的所有大臣,他们都趴在地上恳请大王祀奉宗庙,即位大统。就这么接连推让了三次刘恒仍然不肯就位,他说:这么大的事我不敢当,依然另遴选一位英明的君王吧。大臣们实在无可忍耐,这才七手八脚地把代王扶上背北面南的正位,到这时,刘恒又推让了两次,最终陈平和周勃说:我们已经郑重的商议许多次了,大家都认为祀奉宗庙只有大王最符合,请大王您以天下为重不要再谢绝了。刘恒这才说:既然大家都推定了我,我也不便过于固执,希望各位同心协力,共保汉室。于是即位天子,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大帝。
其三是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身边除了卫将军宋昌、郎中令张武和舅舅薄昭是自己人以外,他没有势力。朝廷上的这帮大臣就是冲着这才选择他坐这个皇位,帝位并不稳固。要想保持君位,治理天下,就得虚心尊敬先帝的大臣,就得用削减老百姓的痛苦来调换天下人的拥护。于是连夜起草诏书大赦天下。
以史为镜证兴亡
以史为镜证兴亡。汉文帝上台后心头最大的忧虑是必须吸取壮大而长寿的秦王朝迅速瓦解的教训——那便是徭役、刑罚太重,百姓苦不堪言,乃至陈胜一呼百诺,揭竿而起。所以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连坐法”。
他说:一个人犯了法定罪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把他的亲人都逮起来一同办罪呐?掌管法令的大臣注释说:有的百姓自己管不住自己,只好用这种办法来相互监督和约束,如果废除连坐法将来如何约束犯罪?汉文帝说:法令公正、恰当,老百姓才能忠诚、服从,就象放羊的人照顾羊群一样,使用口令和羊鞭的目的是为了疏导,你鞭子抽得越狠,受惊的羊群就越不遵守队型,这叫欲速则不达啊!法令不公道只会助长犯罪和任性妄为。大臣们理屈词穷只好赞成了。
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救助“鳏寡孤独”等一些穷困的人,规定八十岁以上的每人每月给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两匹帛,三斤丝绵。还规定各地的长官必须按时慰问这些人,而且把它当成一项制度流动下来。这下老百姓可高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现在哪儿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呀,都称赞汉文帝“真是一位仁德的君王啊”!
汉文帝勤政爱民,虚心倾听大臣们的治国发起,尤其对待象周勃这样自持有功面露骄色的人,每次退朝时,汉文帝都目送他走下大殿以表示尊敬。他知道,皇权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神圣和威严,皇权加仁德换来的必然是忠诚;皇权加暴虐得到的只能是离心。他用勤政和谦恭的态度施政,仅用一年时间就把朝廷内外梳理得井然有序。可是南方传来谍报说南越王赵佗不服约束,常常派兵袭扰边境。到此时,才是真正检验这位新天子能力和水平的关头时候。
赵佗原来是秦末派往南越的一个小吏,因为在南越治理有方,汉朝统一后被高祖封为“南越王”作为外臣替汉朝治理南部蛮夷居住区,并许可他用当地的土特产品同中原的生产工具、矿产品和畜类进行互换,多年来一向受到汉朝的庇护。吕雉临朝后,因为听信谗言把南越当成未开化的野蛮人对待,不再供应上述物资而且态度傲慢。赵佗对此非常不满,索性不服天朝管自己坐起天子来,称南越武天子。他想,这准是长沙王使的坏,于是就派兵攻打长沙国。吕后听到大怒,掘祖坟灭三族并派兵进剿。中原士兵到炎热潮湿的南方作战本来就不适应,打了几年毫无战果而且还病死了许多人,吕雉死后就撤了兵。赵佗却不依不饶变本加厉,边境居民苦不堪言。
汉文帝全面分析了矛盾的发展历程,决定对赵佗采取了赎买政策。他首先重建了真定赵佗的祖坟并派专人看管主持祭奠,然后不知在哪搜寻到赵佗的两个本家哥哥还接到京城封官建府,最终亲笔写了一封信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
陆贾是汉高祖当初封赵佗南越王时派去宣读诏书的官员,是赵佗的老朋友,晤面当然非常虚心,于是陆贾乘机把信呈上,只见信中写道:天子诚心诚意地向南越王问候。我是高天子偏房的儿子,一贯在偏远的代地防守边疆,因为见地不广,性情忠实,天资愚钝,一向没有跟您通过信。已往高皇后因身体长期有病又治不好所以脾气急噪,对您在有些地方措施不当。现在大臣们拥戴我当了天子,已往有做错的地方我都更正了,对于您的要求我也满足了,听说最近你又发兵袭扰边境,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如果打起仗来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生灵涂炭,这样做对您又会有什么利益呢?如果您愿意,服岭(大臾岭)以南就由您去治理吧。但是您也称天子,两个天子并立恐怕不妥。从今以后我愿意同您去掉前嫌,重建旧好,相互沟通,互派使臣,特派陆贾转达我的心愿希望您能赞成。送去上等棉衣100件,愿您在闲暇时听听音乐消遣消遣,慰问一下临国。
赵佗看到信后非常感动,堂堂的大汉天子这样虚心诚恳,卑躬谦让,还称自己是“偏房的儿子”,我另有什么可装的?赶紧归附吧。于是也学着样子写了一封复书,信的开头就谦虚的自称:野蛮人的头儿,老夫臣赵佗冒了死罪,再拜,写信给天子陛下。接着叙述了矛盾发生的历程。并说“我称天子并不是要跟谁争天下,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地里自己开开心罢了”。最终他动情地说:我的国土千万里,甲士上百万,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扶持汉朝?那是因为不敢违背我的祖先哪!老夫到南越已经四十九年了,也是抱上孙子的人了,但是我每日仍然是宿不安寝,食不甘味,看不得华丽的颜色,听不得钟鼓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呐?因为不能服侍自己的国家呀!现在天子这样注重我,我马上改号再也不敢称天子了。趁着使者的方便,我恭恭敬敬的奉上白璧一双,翠鸟(kingfisher)千只,犀角十只,紫贝五百,桂蠹(桂树蛆虫,名贵调味品)一瓶,活翠鸟四十对,孔雀(peacock)两对。冒着死罪,再上书给天子陛下。
就这样两封信,一个信史,一去一回把这么大的事儿一锤搞定,不但收复了赵陀就连朝廷的大臣们也都服了。
汉文帝刚上台就办了两件大事
汉文帝刚上台就办了两件大事,震动朝野,就连一贯自持有功,趾高其扬的周勃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少年老成呀!只好羞答答的退了休,朝廷人才充足。此时正好有一个被朝廷树立为“吏治模范”的河南郡守叫吴公的来京朝见汉文帝,了解到皇上的苦衷后向他推荐了洛阳人贾谊。
贾谊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满腹经纶,遇事敢言,看法独到。他的到来给朝廷的议事制度吹来了一缕清馨的风,汉文帝见到贾谊就象齐桓公得到管仲一样如鱼得水,每议必召贾谊,征询他的看法和意见;贾谊也开诚布公侃侃而谈,从来不保留自己的看法,一改已往臣子看君王脸色行事,吞吞吐吐的坏习惯,君臣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有时文帝召贾谊直接进宫作彻夜长谈,对贾谊的许多发起都一一采纳。而且提升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和文帝的这种干系招致了同僚的妒忌,为了保护和历练他,让他更多的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堆集经验,以便将来能做更大的事儿,汉文帝只好把他下派去做长沙王和梁王的太傅(刘恒不但精明同时也是平衡干系的高手)。长沙地处偏远,气候潮湿,贾谊十分苦恼,于是作《屈子赋》和《服鸟赋》来表达他的郁闷心情,他身处外地,心系朝廷,仍然常常通过奏章为文帝献计献策。此时汉文帝又启用了一个有才能的颖川人晁错。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主张对内削弱诸侯的权利,重农抑商;对外果断抗击匈奴的侵犯。
为了鼓励直言上柬,汉文帝又毅然决定废除“诋毁妖言法”,提出创建选举“贤良方正”的制度,规定:只要品行端正,能够直爽地说实话规劝皇上的,都有被选资格。他说:拿诋毁妖言法定罪,谁还敢说话?大臣们不敢说话,那么天子有了不对怎么才能听到指斥?这不是封了百姓的嘴吗?我极不赞成这种作法。他规定:凡是犯“诋毁妖言罪”的一律免罪释放,今后,不管老百姓说什么话,仕宦不得干涉。这样一来,上奏章、背后规劝皇上的人就多起来。有时在出行的路上碰到有人上书时,汉文帝也会命令停车,把奏章接过来。他说:能采用的就采用,不能采用的就放在一旁,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道法令的废除是检验汉文帝治国决定的试金石。试想,自西周以来所奉行的都是以礼教为中心的统治,这个“礼”就是“周礼”,周礼的核心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也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在这种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党绝对服从中心的礼制条框的制约下,提意见就是诋毁,就是妖言惑众,就是图谋不轨,就犯下了杀头的滔天大罪。汉文帝敢于废除这条祖制,确实显示出治国安帮的远大气魄和决定。
大政方针已定,就要从落实抓起。文帝2年,贾谊上了一道奏章请汉文帝提倡生产,厉行节约。奏章说道:管仲说过,“贮藏粮食的仓库满了,才能够讲求礼节;有吃有穿的了,才能够谈荣辱”。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要说能把天下治理好,从古以来都没听说过。一个男人不耕种,就有人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就有人受冻。现在是生产的人少了,消费的人反而多了,天下的财物自然不够用。如果朝廷能够动员老百姓好好种庄稼,使天下的人都能自食其力,连好吃懒做的游民都转挪到农村去,财物富余了,天下自然太平了。
汉文帝完全采纳贾谊的发起,把正视农业生产当成立国之本,他亲自下田耕种体验种田人的痛苦,同时要求他的妻子和后宫女眷都要自己动手纺纱织布,用现实行动为天下人树立一种“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模式。而且还要求各级仕宦都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状况,指导种田,发放农贷,减缓现实问题。因此,老百姓的自动性空前高涨,当年得到了大歉收。汉文帝听道后非常高兴,马上下旨进行夸奖:往年农民格外勤劳,可喜可贺,准予免去天下农民往年田租的一半(即三十税一)。到文帝十二年,又免去一半即六十税一。到文帝十三年一切免除田地的租税。此举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空前绝后,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两千多年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农民反动的奋斗目标也不过如此。
种地不交税,国家的用度怎么办?晁错上了一道奏章说:开明的君王注重五谷,看轻金玉。农民现在是有吃有穿的了,可是其他用度还得用粮食换呐!现在粮价这样低,如果一旦遇上水旱虫灾老百姓照样借贷典当倾家荡产。这时大商人们囤积居奇趁机放债,小商人们则抬高物价更加取利,这些商人他们男人不耕种,女人不纺织,没有农民的辛苦,却有千儿八百的利益,他们吃的是大鱼大肉,穿的是绫罗绸缎,有了钱就去结交官府王侯,势力越来越大越富有,百姓则流离失所愈贫穷,这时谁另有心思种田呐?不如用粮食作为赏罚,拿出粮食的可以得到官爵,可以抵罪,富人想要得到粮食就必须拿钱去买,这样农民有了钱,富人得到了爵位,国家囤积了粮食,岂不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吗!汉文帝同样采纳了晁错的发起,而且减轻了对商人的税收。他还开发矿山,铸造“四铢钱”,进行币制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国库充盈,国力大增,百姓的生活秩序井然。
就在废除田租的那一年,汉文帝又废除了肉刑。原来,齐国临淄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他曾经做过太仓县令,之后弃官从医。他做官是个清官,当医生能够判断人的生死,医道很高,在事先也算是名医了。可他一贯自由散漫不受约束,因为这种性格使得在一次治病时不小心把一个大商人的姨太太给治死了,大商人不依不饶,告他庸医杀人,草菅人命,官府把他判成肉刑。因为他做过县令,按照事先的法令必须押解到长安受刑。他有五个闺女(daughter)没有儿子。临行时叹口气说:生女不生男,有事儿真犯难呐。他有个小闺女很不服气,难道做闺女的就没有效吗?非要跟爹爹一路去长安说理。到长安后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说道:我叫缇萦,是太仓县令淳于意的小闺女,父亲(father)为官时老百姓都说他是个清官,这会儿犯了法当然不能以功补罪,但也不能用割去鼻子的肉刑来惩罚他呀,一个人犯了罪可以改过自新,可是鼻子割掉就再也安不上了,我愿意罚没为奴替父赎罪,请皇上开恩!
小女孩儿缇萦的信使汉文帝大为感动,他召集大臣说:惩罚犯罪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脸上刺了字,割掉了鼻子叫他们今后怎样有脸做人?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呐!我决定从今以后废除肉刑。于是把黥刑(脸上刺字)改为服苦役;把劓刑(割掉鼻子)改为打三百扳子;把斩左右止(砍去左右脚)改为打五百板子。汉文帝减轻刑罚注重文教,犯罪的人反而削减了,一年来全国犯重罪的案件一共只有四百来件。
汉文帝执政以来,因为采取了“以民为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汉文帝执政以来,因为采取了“以民为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社会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宽松,官民、行业、家庭中人与人的干系非常协调,人们恪失职守,辛勤劳作,出现了此前少有的歌舞生平、安居乐业的景象,在短短几年内,使人口大增。
这时,汉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过前段时间的休整后开始不断的侵扰边境,这种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的烧杀抢掠行为给边境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为很大痛苦和杂乱。汉文帝执政初期因为国力不支不得已采取和亲的政策,没想到派去和亲的护送使臣叫中行说的助纣为虐,使刚刚减缓了的边境形势又趋于镇静,匈奴人照常烧杀抢掠,汉文帝只得派兵进剿,汉朝的军队从动员出发到达前线要经过一段时间,匈奴人早已跑的无影无踪,汉朝的军队一撤他们又卷土重来,这种捉迷藏式的战争搞得汉文帝反正两难,于是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晁错献计说:匈奴是游牧部族,他的特点是速度快,来无踪、去无影,他常常利用到长城边缘打猎的机会侦察我们的边防,能抢就抢,抢了就跑。我们如果在边境驻军,那么长的边境线得驻扎多少军队,要换防的话又得破费多少费用?因此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境“筑城移民,屯田戍边”,这些移民他们平时耕种,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如果再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就一定能够行得通。汉文帝又一次完全采纳了晁错的发起开始了空前的向边境大范围移民、建城、戍边的伟大壮举,他大赦罪犯发往边疆,在漫长的国境线上扶植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事实证明,汉文帝边境移民建城的做法为五十年后乃孙汉武帝自动出击,横扫漠北,差一点使曾经骄横一时的匈奴亡国灭种的大范围军事行动奠定了需要的物质底子和精神预备。
现在的人们往往一提起汉武帝都要在前面冠以一个“大”字,称之为“汉武大帝”,其实汉武之所以称为大帝,大就大在他恰到利益的把握了对匈奴采取自动出击的时机,运用以攻为守的战略保卫了大汉朝领土的安全。就象其祖汉文帝恰到利益的把握了不该出击的时机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汉文帝也可以称之为“汉文大帝”!
汉文之所以称为大帝还显示在他天才的发现了贾谊和晁错等一批有识之士,并采纳了他们制定的“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削蕃安内,进击保国”的长期施政方略,英明的选拔了承当人从而保证了这一长远目标刚强不移的实施。经过祖孙三代的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大汉朝真正进入了光辉的鼎盛时期,“大汉族”由此而诞生!
一些看官对汉文称为“大帝”可能存有疑义。习惯熟悉一般都以开疆定国者或史书上有过定论的才称之为大帝。我却不然,在历史上,虽然没有作过马上天子,但是能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仁君也可以称之为大帝。所谓大者,乃远大、博大、大气、成功之意。“以武为大”是一种很不值得称道的习惯熟悉,本文就是试图改变这种“武运长久,唯武独尊”的习惯看法,提倡以文德治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习作。
事实上,作为一代帝王只要他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实事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称赞,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百姓,老百姓就会永远称颂他,老百姓赞颂的人不大谁大?
当今的美国到处穷兵黩武,想战必克。世界上哪个国家把小布什、克林顿称为大帝啦?大帝之“大”不但见著于史学家的笔杆上,历史典籍的行页中,更主要的是留存在人民的心
中!
从另一个角度讲,汉文帝也是人,他也有做人的柔情似水的一面。他的舅舅薄昭在他即位时是立了功的,为了巩固皇位,汉文帝在即位的当天晚上便封薄昭为车骑将军(同时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封张武为郎中令治理宫殿),权利很大。遗憾的是这位国舅爷依仗权势,目无法纪,给作天子的外甥添了不少乱子,之后竟然杀了天子的使者,犯下不可饶恕的杀头之罪。汉文帝若是不把他办罪必然会给将来横行造孽的外戚专权开了先例,要是把他拿下办罪从甥舅干系上又有碍孝道,于是他就派人到薄昭家跟他饮酒,在酒席上劝他自裁。不料这薄昭不识事务,汉文帝只好再一次派人穿着孝服到薄家吊孝号丧,逼得薄昭只好硬着头皮自杀了。
汉文帝有八个兄弟,此时在世的只有他和七弟刘长
汉文帝有八个兄弟,此时在世的只有他和七弟刘长。当初刘邦被困平城,解围后路过赵国,赵王张敖为了献殷勤就派宫女赵姬去伺候他,于是便有了身孕。之后赵姬受到谋反案件的牵连被下了监狱,其他案犯都被处死了,只有她待生了孩子再说。赵姬有个兄弟叫赵兼的千辛万苦的找到吕后的亲信僻阳侯审食其转求吕后向高祖求情,吕后不愿帮忙,审食其也就不便多嘴了。待赵姬生了孩子仍然不能免罪,哭了几天后便自杀了。刘长封淮南王后,便把舅舅赵兼接到王宫,甥舅俩一提起刘长的生母赵姬便抱怨审食其不肯从中出力,非常生气。
刘长是汉文帝唯一在世的兄弟,非常疼爱他,刘长平时对文帝都以四哥相等也不盘算,这次提出要见审食其文帝不假思考的就答应了。不料刘长早有预谋,见到审食厥后拿出身藏的铁锤只一下就把审食其砸得脑浆迸裂死了。汉文帝虽然觉着这事儿做得有点太过,但为母报仇情有可原,就免了他的罪叫他回到淮南去。谁知文帝越是护着他越不象话,他的王宫仪仗也学着天子的样子,出行车马也摆出天子的谱,更可恨的是竟干出了联系匈奴和闽越预备造反的事来,人证物证俱在,连刘长也觉着这会儿命是保不住了,不料汉文帝又免去他的死罪,只削去封号流放到蜀地了事。此情此景使刘长心里非常惆怅,觉得对不起这位天子哥哥,就在流放的路上绝食自杀了。汉文帝听到后大哭:我就这么一个兄弟还不能保护他,心里非常不安呐。最终顶着大臣们的压力,把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封了侯。
汉文帝的夫人窦皇后是赵国清河观津人,出身贫苦,自幼死了爹娘。哥哥长君弟弟广国连她三个孤儿都不满十岁,小弟刚满四岁,实在没法活下去了,偏巧宫里遴选使唤丫头,为了得到点安家费窦氏就去应选,就这么跟兄弟合并了。她到宫里后,先被分派伺候吕后,之后吕后觉得宫女太多就分给列王,于是窦氏就被吕后分给代王刘恒,刘恒和夫人以及薄太后见她虚心、稳重都挺喜欢她,之后就做了代王的妃子,而且生了两子一女即长公主嫖和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因为刘恒的夫人和四个儿子都相继去世,所以薄太后格外疼爱她和她的三个子女。这会儿大臣们立了窦氏的长子刘启为太子,又立窦氏为皇后,汉文帝又封次子刘武为淮阳王,一家子别提多么高兴。此时的窦皇后怎么能忘记一奶同胞的兄弟呢,于是在薄太后的主持下汉文帝颁布谕旨下令全国寻找。
哥哥长君很快找到了,弟弟广国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广国五岁的时候被人拐去先后转卖了十多家主人,都到十六岁了,最终卖给了一个财主,财主派他和一百多个奴仆到山里烧碳。说来也怪,晚上碳窑坍塌,其他人都砸死了,只有他一人毫发未损,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偏巧碰到圣旨寻人,便大着胆子进宫认亲。姐弟相见谁也不熟悉谁,窦皇后开口问道:“你跟你姐姐是在哪儿合并的,辨别的情形怎样”?广国说:“我姐姐要走的时候,我和哥哥到驿馆去送她,姐姐向驿馆要了一盆淘米水,一面哭着一面替我洗了头,洗完后又要了一碗米饭给我吃,就这么辨别了”。听到此处,窦皇后上前一步拉住弟弟的手放声大哭,站在一旁的汉文帝也感动得流下眼泪。
汉文帝是个吃过苦头的人
汉文帝是个吃过苦头的人,他一贯主张勤俭治国,勤俭持家,而且以身作则,带头施行。有一次出行,老百姓集资买了一匹千里马献给他,他很喜欢同时也很感动,但又想:天子出行日行三十里,我要千里马有什么用呢?于是送还千里马还犒赏送马人往返路费。接着他下了一道诏书,规定“从今以后,天下吏民不得向皇上奉献任何礼物”。
另有一次,有人发起造个露台,汉文帝叫工匠测算一下要花多少钱,工匠仔细一算得花一百金(汉朝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文帝说: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也不过一百金,我住在先帝的皇宫里已经觉得怕羞,何必再造露台呢?于是否决了这项发起。汉文帝一生简朴,他穿的衣服都是玄色用厚帛做的,连他最宠爱的夫人衣裙的下摆也不得拖到地面,皇宫的帐幕、帷子都不得刺绣花边。为了创造“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模式,他还亲自开辟了一块试验田,生产一些祭奠用的粮食;皇后则亲率宫女采桑养蚕,纺纱织帛,制作一些祭奠用的祭服。
汉文帝的一生就这么神奇,这么完美无暇?非也。汉文帝是人,他也具有那个时代人的基本特征。据说他非常信奉道家的“黄老”学说,当初判断是否应该进京即位时他就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辞是“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之后证明果然灵验。坐上天子宝座后,一些方士、道长则更是投其所好,编造说: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和“赤黄青白黑”这五种颜色能够制造出所谓的“神气”和“祥瑞”,他相信了这些人的危言,先后起用了公孙臣、新垣平两个大方士,给以重金,命令他们建庙立宇,封禅天地,曾一度搞的乌烟瘴气。可贵的是当施行了一段时间后,他识破了这些方士骗人的把戏,当他深切领悟到这将对自己制定的治国大计产生多么重大的危害时,便毅然下令休止“立庙工程”和“封禅运动”,为了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定,他一改往日温顺施政的面孔,果断的下令砍了方士的脑袋并诛灭其三族,同时下达罪己诏书,把这种谬妄的做法看成是“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做人难,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更难,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君王更是难上加难。历史上有多少位马上天子当他还没有取得皇位的时候,是多么的英明睿智,是多么礼贤下士,是多么卑躬谦虚。一旦大权在握,就象野兽一样的狂妄、暴虐、不可一世。一生都没有错误的人没有,如果有那将是神或其他什么东西,犯了错误能够勇敢的承认、面对、正视并勇于改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汉文大帝大就大在他把作人同作帝王一样作到了极至,同汉武大帝的“轮台悔过”一样,将永远受到之后的众多历史爱好者的尊敬!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同现代人一样他也立下遗嘱,遗嘱中说道:人,有生就有死,死是自然的道理。象我这样品德不高,才能浅薄,靠着上天的恩赐,祖宗的鸿福,天下诸侯王的爱戴,做了二十多年天子,四方还算太平,没有大的战争,我就这么死去已经够造化的啦,何必悲伤呢?我死后天下的仕宦和百姓只准服丧三天,带孝从三年改为三十六天,孝布只要三寸就够了。在服丧期间不要禁止结婚、祭奠、饮酒、吃肉。把我葬在霸陵,不要起大坟。除了夫人以外,其他后宫的女人一律送回自己的家里去。别的事儿我不能一一嘱咐,只要以此类推就是了。
一代明君汉文大帝就这样离开了这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然而却无怨无悔的世界,享年四十六岁。他在位二十三年,宫殿、花园不增加一点,车马、服饰一切节俭。但他造就的宽松的社会情况,协调的政治气氛和那古朴的物质、精神文明的世界却被永久传诵。
汉文帝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里,始终奉行的是“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其中以民为本是底子,是衡量历朝历代统治者施政水平(优劣)的试金石。无为而治则是施政手段,就是遵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实事求是。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的乱干一气,而是高屋建瓴的施政目标和为此而进行的有效督导。汉文帝恰倒利益的运用了这一规律,使国家富强,四邻宾服,人民安居乐业。
汉文帝的最大贡献就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造就了闻名的“文景之治”,从而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期间和战乱过后的生产干系和劳动秩序的杂乱局面,他有效的运用了“无为而治”这一科学方式,使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平衡,造就了古朴的“男耕女织”“盛世太平”的景象。这是对汉文帝评价的主流。
汉文帝一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除了本文讲到的相信方士,制造“祥瑞”之外,为了聚集粮食,采取以粮买官,以粮抵罪,从而开创了卖官鬻爵的很坏的先例;他还许可私人铸钱,曾一度引起物价飞涨;另有宠信男宠等。这些瑕玷和错误,有些在他生前就已经发觉并改正,有些是完成大目标历程中必然会带来的副面影响,有些则是事先的一种时尚。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或评价2200多年以前的古人,尽管他是天子。
总结秦朝消亡的经验教训,他十分清醒的懂得,如果“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心中装着的永远是老百姓,站在这个基点上看待汉文帝,他所犯的错误和他的丰功伟绩相比微不足道!
上一篇《中国史上死得最搞笑的几位皇帝》故事精选
据说,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 ..
下一篇《被俘后仍贪恋女色 宋徽宗在金国生六子八女》故事精选
宋徽宗赵佶一生有两多,其一,多才艺;其二,多子女。在艺术领域,不论是吟诗作赋,填词作曲,还是笔墨丹青,鞠场竞技,宋徽宗堪称一流;在生育方面,宋徽宗也以多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