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失宠内幕
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失宠内幕
文/孙勇
毛惕园等人在审查全案时,立即把俞济时列入了孙案之列。为什么?俞济时用了“苦肉计”――在事发前一晚,以枪走火自伤为次日不能出现在检阅台制造借口――枪伤是他参与孙案兵变的“铁证”。
俞济时和枪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竟然走火伤了自己!真可谓是“捉了一辈子的鹰,竞被老鹰啄瞎了眼!”然而,俞济时的倒霉还远远不在于此
俞济时,字良桢,号邦梁、济士,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自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开始追随蒋介石,为蒋鞍前马后内外奔波,可谓鞠躬尽瘁,当然俞本人在这期间也得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和权势。俞济时曾任第七十四军军长、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要职,是蒋介石眼里的栋梁之材。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启用新人,有意冷落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军政要员,诸如何应钦、汤恩伯、胡宗南等先后被他弃之如敝屣,当了说话无声的闲人。而俞济时却像一颗政坛不老松,虽然辞去了侍卫长和局长之职,却丝毫没影响他在台湾政坛的地位和对侍卫室的掌控。有人比较他和前任王世和说:“俞济时虽是豁嘴,却比王世和幸运千万倍!”
然而,1955年夏发生的一次离奇且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却把和王世和一样日夜跟随蒋介石长达十多年的俞济时从台湾政治舞台上直接撸了下来。
6月初的一个晚上,俞济时在家里擦拭自己的配枪时,不知咋的,配枪突然走火,子弹击伤了他的大腿。俞济时久经沙场,和枪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竟然走火不说,还自己伤了自己!不能不说应了一句老话:“捉了一辈子的鹰,竟被老鹰啄瞎了眼!”
然而,俞济时的倒霉还远远不在于此!第二天上午,台湾南部有一场由陆军指定单位参加的军事演习。蒋介石准备亲自前往现场校阅。按照惯例,只要蒋介石亲自参加的任何重要场合,俞济时都要事必躬亲,亲去现场督导警卫安全事宜。这一次因为受了枪伤,他自然不能前去了。
无巧不成书的是,就在他受伤的当夜,蒋经国手下的政工特务“提前破获”了一个有军人和美国势力参与设计的“兵谏叛变”计划。该计划“计划”在蒋介石南部校阅时,演习部队将炮口“朝向司令部阅台”,到时某师长上万言书,“胁挟统帅”,要求当场“清君侧”,若不答应,就“炮轰司令部阅台”,发动兵变。这一“兵谏叛变案”,就是轰动一时的“孙立人兵变串案”之一。
原来孙立人因为是在美国与西点军校齐名的维吉尼亚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在远征缅甸时救过英军,一直与英美国家的要员关系密切。败退到台湾后,蒋介石为了与宣布不予军援的美国修好,获得美国人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不惜重用亲美派孙立人以讨好美国,孙立人于是身价大增。在蒋介石复职“总统”后,孙接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兼国防部台湾防卫总司令,次年5月晋为陆军二级上将,成为台湾军界最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孙立人大权在握,完全用“美国思想”治军,甚至用“军队是国家”的“美国观念”,对抗蒋氏父子子承父业的传子大计。这终于惹恼了蒋介石。父子开始逐步削弱孙立人的权力,首先把他调为了总统府任参军长。可这些年孙立人在军中安插了不少亲信和手下,单单新1军的老部下和安徽乡党就人数可观,势力不可小觑。不剪除他们,蒋经国要子承父业,必然阻碍重重。于是,蒋经国的特工系统和蒋介石的黄埔嫡系联手,暗中策划一系列的大事件来进行“去孙化”。
这次“兵谏叛变案”,就是他们为“去孙化”而无中生有制造的假案。虽然孙立人已没有兵权,且蒋介石校阅时依规定各受校阅部队的枪炮都不许实弹,根本不可能炮轰司令部阅台,也不可能“胁迫统帅”,但随后蒋经国立即进行追查,将孙立人的亲信、时任步兵学校少校教官的郭廷亮逮捕,指他为“兵变祸首”。孙立人也被拘捕,准备接受审判。为此,蒋氏父子又成立了一个九人组成的郭廷亮“匪谍”案调查小组,本来案子由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负责侦破。由于他肺癌已进入晚期,不得不去美国治疗,于是侦破工作落在了负责蒋介石外卫之一的保密局特勤组组长毛惕园身上。
毛惕园等人在审查全案时,立即把俞济时列入了孙案之列。为什么?俞济时用了“苦肉计”――在事发前一晚以自伤为次日不能出现在检阅台制造借口――枪伤是他的“铁证”。
这一“合理推断”立即得到了蒋经国的认可,立即报告蒋介石说:“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什么时候不好枪支走火,偏偏发生在你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去校阅演习的前夕。枪支走火,本来就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居然还打伤了大腿,这合情理吗?不是要借故不到会场,又何必使出一计苦肉计呢……”
蒋介石长期以来对俞济时的忠心不存怀疑,开始不信。可之后听到“大家都是如此推断”,心中的天平立即发生偏离,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还相信谁?!于是首肯了蒋经国的判断。
俞济时牵涉到孙案,先是一头雾水。因为自伤,蒋介石阅兵当日,他请假没到现场是事实,于是做任何解释,都自辩不清,如何解释也是多余。事件之后,俞济时逐渐离开了侍卫室的核心领导地位,赋闲当“国策顾问”去了。
俞济时为何无故被撸下台呢?无非是蒋经国为了培植自己的实力而清除阻力,毛惕园野心勃勃想接替俞济时而联手合演了一出戏
蒋经国为什么抓住俞济时的“说不清”把他撸下台呢?究其原因,无非是蒋经国为了培植自己的实力而清除阻力,毛惕园野心勃勃想接替俞济时而联手合演的一出戏。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有意扶植太子,而蒋经国也时刻准备着。1951年,他积极筹备政工干部学校,需要一批马上就可以派上用场的人马,于是首先想到就是俞济时手下侍卫室那些年轻侍卫,想把这些侍卫变成政工干部学校第一期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干校的运转,更能把这股势力转为自用。谁知他深思熟虑的计划却在俞济时那里碰了壁,顿感像俞济时这样从大陆过来而手握重权的人,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因此必须搬掉。
而特勤室主任毛惕园并不是品行如何高洁的人。在北平“沦陷”前,他是北平警备总部稽查处处长。在解放军合围之前,他就抢先把家眷送走,稍后局势一紧,他立即借口“身染重疾”需至后方治疗,把处长交人代理,自己连夜乘火车逃离了北平。在乱世中千方百计苟全性命的他来到台湾后,眼看生存危机解除了,又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官,并敏锐地认识到孙案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到主办权后,趁毛人凤赴美就医的机会,找了一个人,假扮成毛人凤。两人向郭廷亮承诺,只要肯担下“匪谍”罪名,则保证他几条:(1)在军法审判时得以无期徒刑结案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减刑、特赦;(2)政府会负责照顾他的老小,并给他一栋房子;(3)孙立人那里,老先生保证不予追究。后来他对郭廷亮又骗又哄,并且写下一封由“毛人风”和他签名落款的保证书,把承诺变成白纸黑字,还当面将保证书交给了郭太太。
随后,在军法审判中,郭廷亮被判了死刑,再改为无期徒刑,至于减刑、特赦等承诺则无法实现;而郭廷亮一家老小和住所问题,则由保密局出资三万在剑潭附近买了一栋房子供其居住。这房子原是毛惕园所有,本是违章建筑,毛惕园以一万买来转手卖得三万,好歹算是捞到一点好处。
他办成案子后,正等着蒋经国来给自己升官,谁知老天爷有心整他,他卖房的钱才进口袋,房子便因为违章被拆掉,盖起了再春游泳池。郭太太又拿着保证书找上了毛惕园,毛惕园又把他在中和的另一栋违法建筑让了出来,又捞了政府一笔好处;不久,房子又被拆,最后才由警备总部在屯坜买了个房子给郭家老小。为房子吵翻天的同时,郭廷亮的特赦案也一直没下文,郭太太连告毛惕园好几状,终于弄得蒋经国生气了,结果,毛惕园不得不辞去特勤室主任之职,提前退休以逃避郭太太的“骚扰”。
可他引退之后,事情又出现奇迹,郭太太找到了新男友,无暇再为郭廷亮四处奔波了。这令毛惕园肠子都悔青。
一切“老棒子”都让位于年轻人了。蒋家老王朝随着蒋经国这颗新星的崛起,旧的老的人和事迅速更换
俞济时下台后,侍卫室年轻化的声浪日起。1955年,侍卫室再次改组,皮宗敢前去美国陆军参谋大学特别班学习,侍卫长之职由蒋介石的亲信、空军政战部主任吴顺明接任。蒋介石的安保工作,实际上转而由蒋经国统管了。
10月5日,蒋介石正式批准俞济时“休养”,宋美龄在传达时仍要俞济时照料官邸事务。接着,施觉民调任“总统府”第三局局长,警卫室主任楼秉国调任“总统府”参军。
施、楼两人追随俞济时为时甚久,是内卫、外卫的两大得力主将。“老人”们先后离去,这些变化使得同样是“老人”的张毓中敏感地觉察到了侍卫室“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诚惶诚恐中过了一段日子,1956年4月,他也接到了调职命令:
“侍卫官兼组长周国成,警务员兼组长张毓中,免去兼组长职务,调为侍卫室督察,直属笫一、二副侍卫长,分别协助第一、二副侍卫长督导内卫、外卫勤务。并派侍卫室第一副主任陆军上校王以辉兼任侍卫组组长,第二副主任宪兵上校叶冠军兼任警务组组长。”
王、叶两人和侍卫室毫无历史渊源,对内、外卫的工作也丝毫没有经验。这个命令改变了一向近乎世袭的警卫传统,也改变了侍卫室的家族、弟子、门人组成的特性,很明显的是一个大改革,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5月,警卫室裁撤。
1957年春,张毓中应老同学、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处长郭永之邀,出任桃园县警察局局长,再次回到了警察岗位,从此永远离开了侍卫室。
岁月匆匆,一切“老棒子”都让位于年轻人了。蒋家老王朝随着蒋经国这颗新星的崛起,旧的老的人和事迅速更换。
“该走的要走了。”1960年7月,王世和卧病在床,对前来看望自己的俞济时说了这样一句令人伤心的话。宋美龄得知王世和恐怕不久人世,特地派秘书游建文到王家探视。游秘书告诉王世和说:“夫人要我转告侍卫长,请你放心,夫人完全不计较过去的恩恩怨怨了。她已经完全释怀,谅解你的一切了,请你安心养病。”
听到这些话,卧床的王世和流下两行热泪,痛苦地说:“来台湾十年来,始终无缘单独见先生一面,这才是我心头最痛。先生不仅和我是亲戚,还是我拿性命保护过的主人啊!”两天后,王世和合上双眼,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道路。12月,吴顺明调职,由胡忻接任侍卫长。
(摘自《人民政协报》)
第2、点灯
点灯 1.失贞洁
清朝末年,英国女记者爱妮来到中国采访。《大江报》编辑陈镜带她来到川鄂交界的深山小城。小城虽小,却是咽喉,由一个千总带兵驻守。
两人在集市漫步的时候,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唱着山歌经过。美妙的歌声拨动了爱妮的心弦,她激动地拉住姑娘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姑娘羞怯地说,她叫邓兰花,家就住在附迈的罗家小镇。爱妮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说:“我一定来拜访你。”
几天后,爱妮和陈镜来到罗家小镇。小镇上人户稀疏,忽然,几个身背土枪的壮汉急促地跑过,接着有人大喊:“抓到了,抓到了!”
爱妮和陈镜循声望去,只见那几个背土枪的汉子押着一个女子走了过来。女子被麻绳反绑着手,披头散发,脸色苍白。爱妮和陈镜惊呆了,这个被抓的女子竟是邓兰花!陈镜赶紧拦住一个过路人,问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自称罗秀才,给他们讲起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邓兰花十四岁时,嫁给了罗家的一个病鬼。两年后丈夫就死了,兰花循规,守了十六年寡,罗家很高兴,商定只要兰花清白守寡终身,就为她申请立个贞洁牌坊。那时候,哪个家族获准立了牌坊,可是无上的荣光。谁知最近却曝出惊天丑闻,兰花竟然出轨,和一个男人好上了。两人约定好今天一起私奔,谁知却走漏了风声,罗家设下关卡,将兰花抓了个正着!
罗氏家族的牌坊梦破灭了,家族内像炸了蜂窝一般。族长决定,抓住兰花后,将她带到罗家祠堂,召开家族会议,商议如何处置。
罗秀才讲完了,行了个礼就往祠堂方向走。爱妮和陈镜没有迟疑,尾随在罗秀才身后。
2.救兰花
到了罗氏祠堂,现场已黑压压地聚满了人:邓兰花被押站在台阶上,脸上满是被打的伤痕,背后,几个恶汉正提着湿淋淋的牛皮鞭子。
族长老泪纵横地说:“县衙门听说此事后,举衙震惊,县太爷气得号啕大哭,千总大人更是震怒,发话要极刑严惩!这种逆妇,族法已经不足以处置,你们说怎么办?”
一阵长时间的沉寂后,有个人吼叫起来:“点她的灯!”
爱妮怔怔地听着,她不懂“点灯”是什么意思,陈镜告诉她,“点灯”就是“点天灯”,本来是一种礼仪,这里则是一种挖脑点灯极其残忍的酷刑。爱妮惊骇得失控了,她不顾一切地站到众人面前,几乎是吼叫着说:“太残忍了!你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做?你们是乡亲,应该救她啊!难道你们没有姐妹吗?”
陈镜也忍不住说:“县太爷真无耻,他不光有妻有妾,还天天泡在烟花楼鬼混!还有那个千总,八个姨太不足,又还娶了九姨太,他们能寻欢作乐,却不准兰花成家,你们说,凭什么?”
但台下的人个个都像泥塑的木雕似的,一声不吭。爱妮急了,抓住罗秀才说:“你不是读书人吗,你为什么不开口?”好半天,罗秀才讷讷地说:“祖上定下的规矩……”
爱妮愤愤地说:“这是野蛮愚昧的规矩!你们分不清是非吗?你们为什么不说话,你们为什么这样麻木啊!”
族长怒吼道:“不要理他们!我们商量了,先让这个荡妇游街三天。三天后,由族人来定如何处死她!”
爱妮对陈镜说,她横了一条心,一定要救兰花。但他们人地生疏,怎么救呢?陈镜忽然想到一个人,就是和邓兰花约定私奔的男人。这个人叫罗俊才,族内已对他从宽了事,爱妮和陈镜找到他,一说救兰花,罗俊才先是满脸惊慌,后来又满口答应,还说出了救兰花的办法。
罗俊才说,兰花关在祠堂里,今天夜里,爱妮和陈镜先藏在祠堂附匠,他瞅准时’机把兰花放出来,然后丢石头作为信号,爱妮和陈镜就吧兰花接走。
深夜,爱妮和陈镜摸到祠堂边,在树丛中藏起来。下弦月隐没后,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寂静中,爱妮和陈镜听到几声“咚”的石头落地的声响,两人连忙向祠堂门口跑过去。谁知暗中忽然有人大喊“抓贼!”跟着七八支火把燃起来,一群手举火把的打手向两人抄过来,火把的亮光清楚地映照着罗俊才狡诈的脸。
陈镜咬牙说:“上当了!”原来,这正是罗俊才设的圈套。他们不知道,兰花私奔被抓,也是罗俊才自己告的密。
打手们拿着木棍向他们扑过来,一起嚷道:“把贼往死里打!”忽然间一阵“扑噜”声响,不知从哪里落下一些土块树皮,飞落在火把火头上。火星溅在那些打手的脸上,痛得他们哇哇乱叫。陈镜趁乱拉住爱妮,沿着来路摸索着跑了回去。
天渐亮了,爱妮神情凝重地对陈镜说:“有人曾对我说,中国底层百姓在苦难面前是麻木,在是非面前是沉默,以前我不信,现在我信了!”
陈镜没有说话,因为他俩并没有脱离危险。他发觉不远处有几个背着鸟铳的乡丁正在沿路搜寻,于是赶紧拉着爱妮潜在一个破庙边的草丛里。但是,那些乡丁却封住了路口,看来一时半刻是走不了了。
3.生事端
正午时,从路口慢慢走来一拨人,抬着一顶精致的红布小轿。从轿夫们叽叽喳喳的谈话中,爱妮和陈镜得知轿子里的人是千总的九姨太。原来,九姨太在家里闲得无聊,忽然听到外面沸沸扬扬地说,罗氏家族有个寡妇和男人私通,罗家要点她的天灯。九姨太乐了,特地赶过来看热闹。陈镜小声说:“一个烟花楼出身的九姨太,她来看一个良女被点天灯,这真是对世道绝妙的讽刺!”
路边有一家竹盖的小米酒店,米酒的甜香飘溢过来,轿夫们嚷着停下歇歇脚。这时候,只见罗秀才肩头挂着一只箩筐,埋着头匆忙往前走,一个轿夫拽住他说:“罗秀才,都说你会扯白(编故事),扯个白给我们听吧。”
罗秀才拍了拍箩筐,着急地说:“我哪有时间和你们扯白?昨夜里大雨,山洞里涌出来满沟的桃花鱼和团鱼,我要去拣鱼呢!”罗秀才边说边走。轿夫们慌了,对九姨太喊道:“你先在这儿吃碗米酒,我们去拣几条鱼回去下酒。”说完一哄而起,追着罗秀才去了。
九姨太听轿夫喊后,掀开帘布探头张望,从米酒店里出来了一个小妹,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米酒,对九姨太说:“我们小店的米酒汤圆可出名呢,您尝尝吧。”九姨太一闻,香味扑鼻而来,也就毫不客气,端碗就吃。
过了好长的时间,那些轿夫们空着手回来了,一个个垂头丧气。
先前拦住罗秀才的轿夫说:“姓罗的真会扯白,有狗屁的鱼!睁眼上了他的当,我恨不得撕烂他的嘴!”
轿夫们骂完,擦了把汗,吆喝着又去抬轿子,瞪眼一看,咦,轿子不见了!米酒店小妹说:“九姨太等恼火了,她另外找了班人抬走了。”
此时,千总和县太爷骑着马早到了罗氏祠堂。他们是族长请来看处置兰花的,族长摆好了酒宴,吃饱喝足之后就对兰花动刑。
这时,兰花还被乡丁押着在外游街。几天的折磨,兰花已是奄奄一息。乡丁正要带她回去,兰花忽然昏迷了过去。乡丁说:“怎么办?难不成背她回去?”一个乡民出来说:“她也是命尽的人了,做点儿好事,找杆轿子抬她回去,她好在阴间保佑你们!”乡丁就找了顶黑布小轿,将昏迷不醒的兰花塞进轿子。
轿子抬到街头,小酒馆炒菜的味道喷喷香,乡丁们见罗秀才也在酒馆里,正和旁人猜色子喝酒。罗秀才朝他们招招手,乡丁们的酒虫早就在蠕动,都忙不迭地跑进酒馆。罗秀才和乡丁门也猜起色子来,猜来猜去乡丁们总是输,一杯又一杯喝罚酒,喝得酩酊大醉。
再说那个罗俊才,此刻正在和一个站街女鬼混,来了一个乡民说:“族长找你呢,千总点名要你押兰花回去。”罗俊才急忙来到停轿子的地方,乡丁还在酒馆里猜色子。
罗俊才看着黑布小轿,隐约听到里面传来呼噜声。罗俊才有点儿疑惑,想揭开轿帘看看,一个乡民冷冷地说:“嗬,你还想兰花临死前看你一眼?”罗俊才的手像被马蜂螫了似的,慌忙缩了回来。
乡丁们酒酣耳热出来,乡民抬上轿子,罗俊才跟在轿子边押轿,不多时就到了祠堂。
4.点天灯
阴暗的祠堂里布置得像阎罗殿,阴森恐怖,千总还带来不少的兵,杀气腾腾地站在两边。族长大喝一声:“把孽妇押上来!”罗俊才挽起袖子,一掀轿帘就去拽兰花。
再说爱妮和陈镜躲藏在破庙背后,那些乡丁一直守在路口。爱妮忍不住了,说:“干脆走吧,难道他们敢对我们怎么样!”陈镜拦住爱妮,可爱妮的嗓门大,乡丁听见了,顿时逼了过来,爱妮和陈镜索性走了出来。乡丁举着乌黑的铳恶狠狠地说:“跑?看你们往哪里跑!”
正在这时,一阵“嗨哟”声传来,一顶小红轿悠悠抬过来。乡丁一看正是九姨太的轿子,赶紧站立在旁边。一个跟轿人走过来说:“传千总的话,请九姨太把这两人带到千总那里去!”乡丁点头哈腰,闪在一边。
陈镜没有犹豫,拉着爱妮就跟轿子走,到千总那里,总比落在罗家好。出了罗氏地盘,再走了一段路,小城呈现在眼前。这时候,罗秀才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出现在陈镜和爱妮面前,对他们说:“兰花交给你们了,你们带她走吧!”
轿子停下来了,兰花从轿子里走下来,虽然面容憔悴,但她硬撑着步子。陈镜和爱妮惊喜交加,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陈镜和爱妮迷惑地问:“你们是怎样救出兰花的?还有,那九姨太呢?”罗秀才哈哈一笑说:“也不过是略施小计!”
原来,罗秀才扯了一个白,哄走了九姨太雇的轿夫。米酒店的小妹在酒味浓的甜酒里又加了蜂蜜,嘴谗的九姨太吃了三碗,呼呼大睡不醒,早已准备好的乡民们抬起轿子就走,到了酒馆外,趁乡丁喝得正酣,来个移花接木,将兰花和九姨太互换了轿子。然后,两顶轿子被分别抬走,而让罗俊才押轿呢,也是乡民假传的话,目的是让他去作替罪羊!老百姓用了一点儿小智慧,使所有的结局都颠了个倒!
此刻,祠堂里正乱作一团,罗俊才拽出的是九姨太。千总气得发疯,族长吓得半死,而罗俊才则是百口难辩。
罗秀才说完,忽然指着城里说:“你们看――”
爱妮和陈镜往城里望过去,街头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杆,一盏闪闪的火灯顺着木杆升起,一直升到杆顶。
爱妮问:“这是干什么?”罗秀才说:“点天灯!武昌准备起义的消息传来了,乡亲们用这种最高礼仪来庆祝!”
爱妮带着歉意对罗秀才说:“我错怪你们了!”
罗秀才说:“你在祠堂里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是的,老百姓选择了沉默,但并没有选择麻木!”
第3、中国历史故事:金色天蚕
作者: 马凤文
张无极是明朝大臣,为人贪得无厌,杀人成性,谁敢对他稍有不敬,便会惨遭杀戮。二十年前的一天,他还是普通将官,一次巡行时,看到一家布行院内挂着彩色丝绸。十分喜欢。可老板却不肯卖,他一怒之下挥刀将布行老板毙命,然后将丝绸抢为己有。说也奇怪,自从他穿上用抢来的丝绸做成的衣裳后,便患上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二十几年不得治。
转眼,张无极已被怪病折磨了二十几年,直到三年前,一个叫朱达的年轻人向他进献了一种叫做金丝草的药物,痛苦才得以缓解。张无极高兴之下,赏了朱达一个牙将的官职。
这一年夏天,由于天气反常,金丝草绝收,张无极怪病发作,苦不堪言,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朱达高高兴兴来禀报,说找到了可以医治怪病的良方。张无极听了,急忙问朱达是何良方。
朱达说,在离本地不足百里的山谷里隐居着一位老妪,她养了一种神蚕,能口吐金丝,用这种金丝织成衣物穿在身上,冬天保暖,如入温室,夏可降暑,犹沐春风。
张无极不解地问:“可这与本官的病有何干系?”
朱达笑着回道:“大人听小的说完。其实您患的病,是因穿了抢来的丝绸所致。当年布行老板之所以不卖给您,是因为那种丝绸还未加工完毕,上面残存着蚕毒。”
蚕毒?张无极一愣,蚕有毒他还是头一次听说。朱达说:“那种丝绸需要在烈日下连续暴晒百日方可做成衣物,否则会让人体染上蚕毒。当年您看到的就是正在晾晒的丝绸。”张无极若有所悟,后悔道:“都怪我当时年轻气盛,做事有失考虑。那么,这位老妪所养的蚕就能克制本官的病吗?”
朱达笑答:“实不相瞒,小的前些年受高人指点,才知道金丝草可以治大人的怪病。前些日,那位高人再次出现,向我透露了神蚕的秘密。”张无极喜出望外,让朱达赶紧去找那位老妪和金丝蚕。朱达领命,带着家丁向山谷而去。
第二天一早,朱达带人返了回来。张无极望眼欲穿,却发现朱达两手空空而归,张无极一愣:“难道没有得手?”朱达沮丧地回道:“大人,这老妪性情古怪,把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她也不交。小的没有办法,只好回来请示。”
张无极狠狠抓了一把痒,咬牙切齿地说:“好大的胆子,竟敢与本官作对!朱达,你也太无能了,为何不杀了她?”朱达说:“小的不敢,没得到丝绸,哪能杀她啊?”
张无极说:“看来还得本官亲自出马,可我这身体……唉!”
朱达眼一转说:“大人,小人暂时有一克制之法,只怕大人不肯。”张无极说:“快说!”
朱达从外面拿回一段带短刺的荆棘,然后朝张无极身上抽去。张无极正痒得难忍,这一抽竟然舒服了许多。片刻,衣服渗出了血。朱达说:“去取盐来。”
这时有人取来盐,朱达把盐涂在张无极身上。张无极这才明白,原来朱达是想以此法减轻奇痒的痛苦。张无极舒服了许多,带上人和朱达一起进山。不多时,众人进了山谷,一座小茅屋立在眼前。张无极踢门而入,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那里,眼睛好似失明。朱达大喊一声:“老婆婆,张大人亲自前来,还不交出金色丝绸吗?”
老妪用手四处摸了摸,说:“你们看我的眼睛已半瞎,还能织出丝绸吗?”张无极说:“本官可以相信你的话,但你要告诉本官,要如何才能织出金色丝绸?如果告知本官,本官可以让你享尽荣华,了却残年。”
老妪苦苦一笑:“大人真是难为我了,金色天蚕早就石化了,吐不出金丝了。”张无极不解其意,不知这蚕怎么还能石化,难道是变成了石头?朱达大声喝道:“那石化的金蚕在哪里,快说!”
老妪猛烈咳了几声,还不言语。张无极瞪一眼朱达,赔笑说:“老婆婆,我手下不懂礼数,向你赔罪了。”老妪冷冷一笑:“看在大人的面上我就把金蚕告诉你们。”说着,老妪示意张无极过来。张无极把耳朵凑到老妪嘴前,老妪抓住张无极的手低声说:“外面有三棵古树,枝叶茂盛,但已中空,锯开树干,就可见到金蚕。”
张无极暗自高兴,忽然,发现老妪外衣里面穿着一层金光闪闪的内衣。张无极一惊,叫过朱达仔细看去,难道这就是金丝衣?张无极暗自高兴,对老妪道:“老婆婆,你所穿的金丝衣可否送给本官?”
老妪连忙用手掩住说:“不可,这是我祖传之物,岂能送给外人?”张无极突然抽出佩刀,恶狠狠地说:“如果不给我便送你上西天,到时候可就由不得你了!”
朱达见张无极要杀人,上前劝说:“老婆婆,这位张大人可是天下第一大善人,如今身患怪病,就送给他吧。”老妪想了片刻,问:“此话当真?”
朱达说:“没有半句谎言。”说着,掀开张无极内衣露出溃烂之处,看得老妪心惊肉跳,说:“真是可怜,既然可救人一命,我就割爱吧。”说完,老妪到隐蔽之处将金丝内衣脱下,送给张无极穿上。张无极本想杀了老妪再走,朱达说:“大人不可,万一有求到她之处要到哪里找她?”
张无极觉得有理,便留老妪一命,然后到外面让人砍断三棵古树。古树刚断,只见里面“哗啦啦”散出无数金条。张无极看得目瞪口呆,怎么全是金条?又回来问老妪,老妪不信,出来一看果然全是金条,气恼地说:“这些畜生,肯定是跑了。”
张无极穿上金丝衣,顿觉身上舒爽了许多。他看到满地金条,对朱达说:“这些金条足有万根,也算是意外收获,带回去。”
张无极回到府上,每天用盐水清洗伤口,然后再穿上金丝衣,溃烂之处逐渐减少,痛痒也明显减轻,张无极万分高兴。这天,张无极正在喝酒观舞,忽然朱达来报:“大人,不好了,金库被盗!”
张无极吓了一跳,金库可是他的机密之地,如果被当今皇上知道他设有金库,还不要了他全家性命?是什么人胆子如此之大,敢盗自己的金库?
张无极前来观看,发现金库墙壁一角有无数手指粗的孔洞。张无极回过头问朱达:“你是怎么知道金库被盗的?”朱达慌张地说:“早晨起来,有人发现金库墙壁出现孔洞,觉得很不寻常,便猜测是有人盗窃所致。”
张无极命人打开金库,进去一看,差点儿晕死过去。里面藏的无数黄金不知何时全部消失,只剩下珍珠玛瑙古玩之类。张无极险些急疯,命朱达马上追查,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金之人找出来。
张无极低头一看,发现地上留下了蛛丝马迹,马上带人寻迹而去,这些痕迹一直延伸到门外。张无极正带人沿着痕迹向前走,忽然痕迹消失了。正在着急,他发现街上人群聚集,纷纷向城外奔去。
张无极感到奇怪,也跟了过去,一直跑到城外的荒山。赶到一看,张无极大吃一惊,只见地上有一堆黄金,上面爬满了金色蚕虫,正在噬咬着黄金,等吃饱了便纷纷爬到桑树上口吐金丝。老百姓站在树下,将金丝缠在一起,等差不多了,转身拿走。
眼前的一幕让张无极惊心不已。看来,从老妪那里得来的确实是蚕虫,不过已经石化,貌似金条。这些蚕虫遇到黄金便会复活,又将黄金搬运到桑树下食金吐丝,真是奇妙无比!
张无极哪能让百姓抢走黄金丝?他命人迅速将百姓驱散,然后让手下把蚕丝收集起来。可忙了半天,也没收到多少,原来蚕虫已将黄金消化殆尽,吐丝接近尾声了。
张无极气得抬脚要把地上的金蚕踩死,只踩了几只,张无极发现金蚕开始慢慢向他靠拢,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张无极惊慌失措,只觉得皮肤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用手一抓,竟然在背后抓到一条金蚕。张无极情知不妙,打算逃跑。可金蚕已爬满全身,咬得张无极血肉模糊。张无极痛声大叫:“朱达,快救本官!”
朱达也没想到金蚕会咬人,呆若木鸡,听到喊声刚要上前帮忙,忽听有人喊了声:“朱达,他是你的杀父仇人,不要帮他!”
朱达大吃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养金蚕的老妪。老妪接着说:“张大人,他就是当年被你杀死的布行老板的儿子,这金蚕乃是我耗尽心血精心培育而成,名叫金色天蚕。此蚕遇金而活,食金吐丝,噬金如命。你身穿我的金丝衣,当然就成了金色天蚕追逐的美食。”张无极既气又恨,可已无力回天,只见金色天蚕疯狂地向自己扑来……
朱达如梦方醒,问老妪:“我自幼流浪街头,后来有人暗中告诉我可用金丝草换得荣华,那个人难道是你?”老妪点了点头:“你胸口处有一条蚕形伤疤,那是娘在你父亲被杀的第二天亲手刺上去的。只因娘报仇心切,饲养毒蚕,怕你受伤,才让你四处流浪,可惜,你差点儿就认贼作父……”说完,老妪泪流满面。
朱达掀起衣裳一看,果然在胸口处有一蚕形伤疤。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悔恨交加,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此时,张无极已化为白骨。
第4、平三藩蒙古出力多少
平三藩蒙古出力多少
作者/吴智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的三藩之乱长达8年,战火波及清朝的大部分疆土,是有清一代入主中原、开疆建制之后,第一次面临危及国家存亡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满洲八旗蒙古、外藩蒙古诸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各部落,在坚守要塞、提供辎重、围点打援、参与会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蒙古诸部辅佐满洲平定天下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军事合作,为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之交,明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趁明朝土崩瓦解之际,各率所部分别降清,均被封王。当清军于顺治年间南下中原之时,明末降将又充当先锋,消灭了南明王朝及农民起义军残部。之后,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受命分别留镇云南、广东、福建。至康熙元年(1662年),吴、尚、耿三人所据地方形成威震一方的藩王势力,“世称三藩”。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人假意上书请撤,告老还乡,康熙帝即命全撤诸藩,吴三桂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于远近传扬反清檄文,耿精忠、孙延龄亦起兵响应。此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陕西各地相继反叛,孤守台湾的郑经及察哈尔部蒙古布尔尼亦借机反叛,全国大半陷入战火。此时为清初国情最为危急的时刻。蒙古八旗军、蒙古诸部,尤其是漠南蒙古之土默特部、喀喇沁部、科尔沁部、敖汉部、奈曼部等,增兵驰援,戍守要塞,提供军马物资,不仅调动频繁,人数众多,而且担任了平叛后的清剿留守工作。三藩之乱中蒙古军出征平叛,这是继清军人关之后,蒙古人与清王朝又一次重大的军事协作。
提供军备保障后方
平定三藩叛乱之中,蒙古诸部为平定叛乱提供了战略物资保障,使得平叛有了牢固的后方支援。外藩蒙古诸部以游牧为生,马匹甚多,尤其是京都之北的蒙古诸部,进贡及征缴马匹对于驰援战场、拱卫京师有着地缘和数量优势。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举兵反叛,蒙古诸部即于十二月甲子上书献马,且要求随军进讨。“察哈尔和硕亲王布尔尼、巴林多罗郡王鄂齐尔、科尔沁多罗冰图郡王额济音、敖汉多罗郡王扎穆苏、扎鲁特多罗贝勒扎穆等朝正,闻吴三桂反,争请献所携马匹助军,复有愿率所部兵随大兵进讨者。”在平叛之初,康熙并没有立即调拨蒙古军队,而是让其“设巡哨、谨备御”,即让蒙古部队做好战备供给,查阅兵马,量调兵丁以备。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了保障平叛军马及物资的供应,康熙谕户部,凡蒙古驼马进张家口、杀虎口贸易者,自今至九月,免其税课。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谕户部尚书觉罗勒德洪曰:“尔等请旨遗官往归化城买马,此皆为大军备用,关系非轻。今宜严饬所遣官,务选择精壮马匹,如以不堪者塞责,察出治罪,绝不姑恕。”归化城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之地,马匹甚多。土默特部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即与满洲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军事和政治关系。康熙帝谕户部到此征马,既表明征用蒙古马匹对征讨叛军的重要性,亦可见蒙古土默特部对辅佐清朝统治的重要地位。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浙江底定,湖南地方亦易恢复,大将军顺承郡王上奏,言蒙古兵丁抵荆日久,马匹倒毙甚多,上谕理藩院,令外藩蒙古王、贝勒等进献马匹,拨足一千九百,速行解送以资征缴。康熙十六年,康熙谕议政王大臣等: “外藩蒙古等进献马甚多,江西邻近湖南、广东,乃适中之地,可拨五千匹往南昌……督视秣养。”江西乃抵御反叛重地,仅此一地即可拨调五千匹蒙古进献马匹,足见蒙古诸部对平定叛乱、保障军备所起到的作用甚大。
戍守要塞抵御叛军
三藩之乱发生之初,叛军来势迅猛,很快攻陷涪陵、衡阳等地,数月之后,叛军已占有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兖州、荆州、岳州、池州、江宁、苏州等地成为清军抗击叛军的前线。戍守要塞极为重要,而在平叛关键时期的关键地点,蒙古军队均参与戍守,使得清军得以稳固阵脚,反击获胜。兖州作为南拒叛军、北御中原的战略要地,是清军大兵集结之地,康熙帝两次欲亲征三藩之乱,所欲奔赴之地即为兖州,所以兖州防卫极为重要,康熙十三年,康熙帝首先调遣喀喇沁塔布囊何济吉尔、土默特塔布囊山大等往驻兖州,此次共调遣满洲、蒙古每佐领骁骑1名,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兵2000名。
康熙十四年,复令散秩大臣博落特率蒙古兵600名赴兖州,其后又有蒙古兵700名,由尚书科尔科代率往兖州防驻。而后,从京师满洲、蒙古中,每佐领拨骁骑1名,赴兖州驻防。同年八月,又调派喀喇沁、翁牛特蒙古兵1500余名,分驻河南、兖州。兖州战事,从始至终,戍守要职均由蒙古军担当,且战功卓著。
数量众多调转频繁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蒙古八旗,外藩蒙古诸部均曾出兵,且人数众多。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反,“议政王大臣等议派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前锋各一名,护军各七名,骁骑各十名……从之”。仅康熙十三年六月,调遣蒙古四十九旗内与京师稍近者二十三旗的蒙古兵士逾万人从军征讨,此外,又调派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兵土2000人守兖州,喀喇沁、土默特两部1000名兵士守江宁,荆岳蒙古守军2000人赴江宁,副都统苏朗率蒙古兵1000往镇安庆,随后调派蒙古兵1700人守河南,1300蒙古兵守兖州,之后,兖州蒙古兵700人、江宁600人、徽州、池州蒙古兵700人由哈尔哈齐统率赴粤东驻防。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反,孙延龄、马雄寇江西袁州诸处,紧急之际,盛京满洲兵及外藩蒙古兵均被派遣至武昌集结待命,“两喀喇沁、两土默特、两翁牛特、敖汉、奈曼、四子部落、苏尼特部等十旗,察阅兵马,量调每佐领兵丁听遣”。之后于该年八月,调翁牛特、喀喇沁等八旗兵共1500名进古北诸口,翁牛特四旗兵往驻河南府,喀喇沁等四旗兵往驻兖州府。
康熙十六年二月,抚远大将军图海进取汉中、兴安,留满洲蒙古兵10000人,同绿旗兵防守秦州诸隘口。虽蒙古出兵的详细数字难以详查,单论调遣驻防及守备之军,已逾数万人,并且调转极为频繁。三藩之乱伊始,蒙古诸部及满洲、蒙古军即量兵调遣,开赴河南、山东。兖州一线告急,即驰援兖州一带。战事进展,则蒙古诸部军队亦随大军调拨,进驻失而复得之地镇守。蒙古军队由漠南开拔,至张家口、山东、河南驻守,之后至兖州、池州、荆州等地,后至陕西、四川、粤东等地,随后由蒙古调拨而来的蒙古诸部军马,分赴先前蒙古军马调拨之地,继续驻守。蒙古八旗及蒙古诸部的政治和军事作用,贯穿整个清代始终,直至清末,蒙古诸部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有清一代有“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基本国策,蒙古诸部与清朝皇室之间大规模、持续地互相通婚,辅之以政治特权、盟誓等,使蒙古诸部王公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利益上,而且从血缘上、心理上,与清朝统治者结成了牢固的联盟关系,从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摘自《黑龙江民族月刊》
第5、推功揽过的智慧
推功揽过的智慧
文/侯睿哲
三国时期,孙权率兵收回荆州之后,设宴庆功、犒赏三军,并把大将军吕蒙置于上座,对大家说: “荆州久攻不下,今天成功夺取,都是吕蒙大将军和大家的功劳啊!”孙权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大家,令众将士深为感动。后来,孙权被曹操手下的张辽所激怒,带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败而归,孙权诚恳、自贵地说: “这次失败,完全是我轻敌所致,从今往后我定当改正。”孙权推功揽过的做法,深得将士们的拥戴和敬重。
与孙权的交际方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绍,他的势力一度强大,威震中原,但他好大喜功。有一回打仗获胜后,他竞当着众将士的面吹嘘说: “要不是我料敌如神,采取侧击包围的战术,我们怎能这么快就攻下来?”众将士面面相觑,不敢多言。后来,官渡之战,袁绍惨遭大败。这时候,袁绍不但没有反躬自省,而是把责任迁怒于他人。他揽功推过的行为,招致众叛亲离,终为曹操所灭。
与人交往,推功揽过,是赢得良好人际、成就自己的“良方”。孙权宽厚大度,推功揽过,从而很好地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成就了一番事业;而袁绍心胸狭隘,推过揽功,残害忠良,结果引起众叛亲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第6、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刀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故事?
1、鸣鸿刀
上古时期铸造轩辕剑时留下的材料自动流入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轩辕黄帝认为此刀太过强大,会吞噬持刀者,欲以轩辕剑毁之。鸣鸿刀化作一股赤色气流飞走,最后由汉武帝得到,被赐给了东方朔。
2、苗刀之祖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配刀,被后世命名为“苗刀之祖”,现在一般指的苗刀是戚继光将日本人由唐刀改进成的日本刀,再次改进成的威力更强的苗刀。
3、龙牙
上古三大邪刀之一,传说造刀人身份不明,所用的材料乃是世间至邪至恶之物,后刀身被轩辕剑击碎,被炼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刀,第一任主人是包拯。
4、虎翼
和龙牙一样,也是上古三大邪刀。
5、犬神
上古三大邪刀,和龙牙、虎翼遭遇相同,不过据说后来犬神被人重塑。
6、大夏龙雀
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晋文公姬重耳所有,后败给名剑湛卢。
7、青龙偃月
关二爷关羽的武器,堪当“中华刀祖”。
8、新亭侯
据说桃园三结义时,三人分别打造了三把神兵利器,新亭侯就是用剩下的材料打造的一把佩刀,后一直跟随张飞。张飞被部下所杀后,长子张苞就是用这把新亭侯对范疆和张达二人实施了千刀万剐之刑。
9、毒匕寒月刃
战国末期赵国徐夫人的武器,形若新月,寒气四射,后被燕国重金买走,铸成见血封喉的毒刀。
10、昆吾刀
《山海经》中记载“切玉如割泥也”,传言割玉须用昆吾刀。昆吾刀是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
11、庖丁解牛刀
庖丁解牛刀也被认为是第十把中国古代的名刀,它有一个特点和上面所有的刀都不一样,庖丁解牛刀是一把为人作贡献的“菜刀”,最朴实无华,却最淡然逍遥。
第7、家有悍妇做人难
家有悍妇做人难
外强中干,事事听命
吴儒李大壮惧内,媳妇的话十句有一句听得勉强,媳妇立马柳眉倒竖,喝令他坐下,把他的发髻绾到一边,头顶放一盏点亮的灯碗,几个时辰不许动。因为经常挨罚,李大壮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有一年冬天,媳妇病了,非要喝乌鸦炖汤。李大壮不敢不去,他冒着大雪,想尽了办法,总算捉到一只乌鸦交差,躲过了一劫。
备受约束,狼狈不堪
五代时的扈戴特别怕老婆,连出门逛一会儿都得请假,而且还有时间限制——他出门时,老婆在地上滴一滴水,要求他水迹未干之前必须到家;假如要去远处会朋友,就点燃一炷香,在香上掐个印记,要他在香燃至印记前必须回家。老婆的这些怪招弄得扈戴每次出门都精神紧张。有一回几个朋友聚餐,酒刚过三巡,扈戴就要起身回家,朋友们存心捉弄他,就说:“在座每人以滴水掐香为题口占一联,一人敬他一杯。”不到一刻钟,扈戴被连灌六七大杯,吐得一塌糊涂。
家外安家,防不胜防
东晋丞相王导的夫人曹氏生性妒忌,不让丈夫接近别的女人。王导悄悄在别处置下房产,养了好几个小妾,生下一堆孩子。有一天,曹氏在菜园子溜达时看见两三个小男孩,就问是谁家的孩子。婢女回话:“听说是老爷生的老四、老五。”曹氏闻言暴跳如雷,立即命人驾车,叫上打手和女仆二十多人,手持菜刀上街找狐狸精们算账。正在朝中忙公事的王导得信,赶紧亲自套上牛车飞奔而去,总算在曹氏赶到之前转移了目标,免去了一场大麻烦。
时时盯防,轻松化解
老丈人突然去世,依俗女婿要身着孝服一路哀哭吊唁,宋人安鸿渐自然也得照办。哭到丈人家门口, 刚要喘口气,一把被老婆拽进帐子里,厉声责问:“一路上为啥不见你掉眼泪?”安鸿渐说刚用手帕擦干。老婆无话可说,饶了他这一回,叮嘱他第二天一早跪到棺材前哭,必须让她看到眼泪。第二天,他用一条宽毛巾把蘸满水的湿纸蒙在额头上,一边拍打额头一边大声痛哭。他本以为万事大吉了,谁知又被老婆质问为啥泪从额头上流下来。安鸿渐急中生智,倚在老婆肩头,说:“老婆大人难道没听说过‘自古云水出高原’这句话吗?”遇上这样的男人,再厉害的老婆也没脾气了。
逆来顺受,伤及无辜
渭溪张氏一族里,男人大多惧内,午峰先生的哥哥一山尤其怕老婆。有一天他惹恼了老婆,见势不妙,爬到了屋后的一棵大树上。老婆追到树下,手握竹竿撵他下来,用铁链子把他拴在柱子上。午峰先生正巧来哥哥家,见状,说要去向嫂子求情。不料一山连忙摇手制止,悄声说,等她怒气消了就会放了他。过了两天,老婆又发飙,他跑到隔壁的寺院躲了起来。老婆径直追到寺院,见一个人在那儿躺着,顾不上细看,抡起木棒就打。睡得正香的和尚挨了一记闷棍跳起来,惊诧道:“小僧没犯什么错啊,为何打我?”妇人见打错了人,扭身回家去了。
皇命可违,如今必从
唐高宗让杨弘武负责选拔补充吏部五品以上的官员,在他所提拔的人员里,高宗发现有个人各方面能力都不合格,就问他为何提拔这个人。杨弘武老老实实禀报:“贱内韦氏是个烈性娘们儿,昨天她交代我关照这个人,臣要是不答应, 日后她定会找茬儿折腾臣。”
第8、国粹象棋鲜为人知的历史
国粹象棋鲜为人知的历史
文/商越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这首明朝曾启的诗句,说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国粹象棋。
由古代六博棋演变而来
从史料看,象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是由古代六博棋演变而来,早期又名象戏。我国最早描述象棋的作品是屈原的《楚辞·招魂》,其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第一句,说当时六博棋的棋制是由棋、局、箸三个部分组成。第二句,说的是行棋比赛的方法。第三句,说的是棋走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当投箸投成“五白”,可以任意杀对方重要棋子而取胜。
“炮”最早代表抛石机
中国象棋中为什么有“象”呢?曾参与过1999年全国象棋规则修订的郭可夫告诉笔者,一种说法认为夏商时期,气候温暖,中原地区也有很多大象。因象体形庞大,威慑力强,古代战争中也用来打仗。还有一说,就是象棋中的“象”,指的是辅佐君王的宰相。“象走田,不过河”的规则,实际就是围绕君王的九宫运作,为君王出谋划策,因此他认为宰相说解释更合理。
笔者发现,中国象棋中的“炮”起初是石字旁的“皅”,即抛石机。中国最早的抛石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唐宋时期火药的出现, “炮”也就出现在了棋盘上。
象棋的最高境界是和局
总结象棋的规则特点,象棋体现公平,象棋下到最高境界,和棋的比例很高。这其中渗透着典型的中国哲学思想: “以和为贵”。比如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道家思想提倡道法自然,就是军事家墨子和孙子也主张“非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一篇《民间故事真实12篇》故事精选
1、这间屋子的东西别移短篇鬼故事2、吐珍珠的大臣民间故事3、“人雹”菲利斯传奇故事4、流红记传奇故事5、天下第一关民间故事6、可怕的兄弟情深短篇鬼故事7、中奖以后现 ..
下一篇《中华上下五千5000字》故事精选
1、王猛扪虱谈天下中华上下五千2、晋文公退避三舍中华上下五千3、飞将军李广中华上下五千4、258文字狱中华上下五千 点击显示更多(4) 点击隐藏列表第1篇、王猛扪虱谈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