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本是上海人,上世纪70年代到江苏大屯煤矿工作,与我成为同事。到了90年代中期,我们两家又先后搬来北京,面对陌生的茫茫人海,两家的交往自然就多了起来。张先生夫妇协力打拼,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他们有个独生女,闺女(daughter)在北京上到初三时,数理化成绩总上不去,看来要想上个好一点的高中就很难了。当初闺女来北京上学时,张先生夫妇已经花了一笔不少的赞助费,再费钱上高中,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夫妇俩权衡利弊,决定不惜代价将她送去英国留学,事先闺女年仅15岁。
不久前,张先生邀我们一家相聚,原来他们的闺女返国探亲来了。从外表上看,他们的闺女与以前并没有太大的转变,然而三年独立生活的磨练自然使她成熟了许多。他们都赞他闺女懂事多了。
张先生的闺女在距曼彻斯特一百多公里的小城读高中,校方说为了有利于她尽快过语言关,专程将她安排在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家里寄住。为此,她每月需向房东支付400英镑,折合人民币5000多元,房东只为她提供一顿晚餐。她向我们抱怨说,那个房东很抠门,晚餐特简朴。要知道,学生都指望晚上能吃到一顿好饭呢。
她还通知我们,为了节省开支,她每日都是步行去上学,单程4公里。尽管如此,父母这三年依然为她花去了五六十万元人民币,如果再接着上四年大学,父母为她求学所花的钱一定要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了。她说,在英国呆的时间长了,才知道英国政府为了削减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巧妙地利用外国留学生实施扶贫打算,校方让她寄住在那个孤独的老太太家里,就是这项扶贫打算的一部分。她还知道,将来在英国上大学时,支付的学费比当地人要高许多倍。
我们的同胞之所以肯花血本送孩子出国留学,大都抱着很高的回报预期。全社会持续多年的外语热使他们相信:只有外语才是知识,才是能力,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于是,自费留学越来越低龄化。有统计显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8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自费留学。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曾以鸦片为序言,从我们这儿弄走了大量真金白银;明天,我们应该防止他们利用新的序言,诱使国人用宝贵的外汇去为英国扶贫。张先生闺女的亲身经历,就是我“扶贫”一说的根据。
上一篇《有一个永远冤枉不了的词》故事精选
那所陌生的学校里,没有人知道我转校的原因,不是为了重点中学这个响当当的牌子,而仅仅是,我被我所在的镇中学劝退了。 劝退的原因很简单,因我不服从班主 ..
下一篇《贫困的乞丐》故事精选
七月流火,连续多日的极端高温天气,使热气流窜到每一个角落,树木也停止了舞动,只有知了此起彼伏的叫声肆意喧哗着,似海潮般阵阵袭来。街道树荫下匍匐着一个 ..